早期診斷後遺症少 類風溼治療有新藥

【新唐人亞太台2012年12月14日訊】來看到醫療訊息,類風溼性關節炎,在台灣盛行率將近1%,這種疾病對關節的破壞力很強,好發於年齡介於35到50歲的女性,發病嚴重時,可能會痛到無法下床。過去被診斷罹患類風溼關節炎的病人,往往只能靠止痛藥來指標,醫師表示,最近幾年發展出的免疫抑制療法,能有效改善疾病,減緩疼痛。

60歲的李太太 ,10年前發現自己雙腳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經醫師診斷,是類風溼性關節炎。透過高解析度超音波,可以清楚地看到李太太的手指,每一個關節腫脹與發炎情況。

中國醫免疫風溼科醫師 黃建中:「我們利用超音波就可以看到連續面到這邊,就會有斷裂現象,看到骨頭有被侵蝕的表現。」

當發病時痛到無法下床的李太太,11月份開始接受新的免疫抑制藥物治療,他說疼痛情況獲得改善。

類風溼關節炎患者 李太太:「這個新藥的治療以後,我覺得有一點點改善,覺得可能沒有那麼痛。」

中國醫副院長 風溼免疫科醫師 藍忠亮:「有些用藥讓她變得有時候好,有時候並沒有完全好,但是現在用新的生物製劑,她就會變得好很多。」

如何早期發現類風溼關節炎,藍忠亮醫師 提供幾個警訊希望民眾特別注意,包括早上起床,關節僵硬超過15 分鐘,或是全身有3個以上的關節,腫脹超過1週。

中國醫副院長 風溼免疫科醫師 藍忠亮:「X光看到有些變化他會看到軟組織腫脹 ,會有骨質疏鬆會有侵蝕,這樣的幾個條件之下,你就要懷疑是不是類風溼關節。」

醫師表示,隨著診斷技術與藥物研發不斷提升,類風溼關節炎已經可以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讓患者不再有關節變形的疑慮。

新唐人亞太電視 邱添喜 楊淑棉 台灣台中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