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2】二、言論市場價格化 還有什麼不能買?

【新唐人亞太台2013年1月8日訊】歡迎回到新聞最聚焦。今年元旦,青年學子上街反對媒體壟斷,要求政府有所作為,力阻中國因素干預台灣媒體,不要讓媒體淪為大財團獲取利益的傳聲筒。究竟財團買媒體,是為營利還是有其它附加的政商利益,新聞最聚焦,為您訪問熟悉有線電視系統的學者,分析媒體言論價格化之後,所帶來的種種影響。

拿起遙控器打開有線電視,從戲劇、新聞、綜藝節目到購物台,林林總總,超過一百台,看起來頻道多元,但最讓觀眾詬病的就是重播率太高,選擇太少還有收費太貴。

民眾:「很亂啦,就節目那些有的沒有的太多了。」

民眾:「購物台也很多,可是比較少看。」

民眾:「價格我覺得太貴了,一個月五六百塊。」

民眾:「現在電視打開,就是每一台新聞都差不多。」

民眾:「我覺得他們都收費都很貴啊。」

依據內政部統計,台灣總戶數8百10多萬戶,有線電視訂戶就有4百99萬戶,超過六成是有線收視戶。有線電視原本屬於非法行業,因為戒嚴時期政府對言論的嚴厲管控,民眾只能看到所謂的老三台,台視、中視、華視。

中研院人社中心教授 施俊吉:「當台灣人民已經對電視有很強烈的需求,但是他們所能看到的還只是老三台,所以就有許多電器行跟許多地方的一些人,他們就架設了許多線路,利用錄影機播放一些盜版的頻道節目,那這個現象非常普遍,台灣是到1993年才立有線廣播電視法,讓有線電視合法化。」

隨著時代變遷有線電視非法變合法,當時台灣將近四、五百台有線系統業者,有勢力的業者收購規模小的業者,甚至借助黑道勢力,進入高度競爭的情況,最後每個區域只剩下一到兩家業者,民眾根本沒有其它選擇。

中研院人社中心教授 施俊吉:「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結構非常有趣,從早年1993年之前是沒有法可管,任何人愛拉線就拉線,1993年之後是發太多執照讓它合法化,經過十年併購之後,已經變成獨、寡佔,這裡處處都可以看出來政府對這個產業管制不當。」

有線電視收入主要來自收視費與頻道上架費,用戶每個月繳五百多到六百元不等的收視費,根據學者統計有線電視毛利率達42%,是穩賺不賠的金雞母。隨著東森、和信多系統經營業者的崛起,掌握台灣多個區域系統台股權,挾其百萬收視戶規模強勢主導有線電視產業,第二波大型併購就此展開。

中研院人社中心教授 施俊吉:「他們就想到另外一種金錢遊戲,就是把所有他們所有的系統打包一起賣掉,這個打包一起賣掉就以私募基金的方式進入台灣。」

所謂私募基金形式併購,就是以財務槓桿方式,例如拿10億資本買價值100億的有線電視,其它90億則是利用所買下的有線電視股權,向銀行抵押貸款,並以收視費還清貸款與利息。

中研院人社中心教授 施俊吉:「因此2006年的買賣,就變成2001年,五年、六年過後這一回的買賣,這回買賣我們是先看到,蔡明忠買下原來的東森,原來的凱雷跟後來叫做凱擘的,這個東西的交易,已經從每戶兩萬三萬塊錢,上升到每戶將近六萬塊錢,那第二波很大的一個買賣,就是原來已經賣給私募基金的中嘉,他賣給了旺中的蔡衍明,他賣的價格聽說(每戶)從六萬五千到七萬塊。」

每五、六年重來一次的私募基金併購,每次的併購金額就是翻倍漲,從2001年的到最近一次旺中併購案,每戶買賣價格已經從三萬漲到七萬。這類型的財務操作手法,也只有大財團才玩的起,乖乖繳費的收視戶,都變成待宰羔羊。

中研院人社中心教授 施俊吉:「因此私募基金的方式進軍台灣買這些有線電視,或者以財務槓桿併購的方法購買這些有線電視,對台灣有線電視消費者的權利是很大的損害,因為大家所交的收視費,到最後通通變成它拿去還銀行的本金跟利息,它既沒有能力去升級它的有線電視系統,沒有辦法讓它數位化,所以台灣有線電視系統數位化還不到20%只有18%,這是天大的笑話。」

台灣有線電視背後的私募基金背景,應該可以解釋,為何民眾總是抱怨第四台節目重播率太高、品質不佳。而由於政府在這方面的管控不當,也只能讓有線電視淪為財團金錢遊戲籌碼,犧牲的是產業發展與觀眾權益。也許有一天,有線電視因為併購價格太高,一夕崩盤,到最後,賠上的,還是全民的收視利益。

採訪撰稿:劉姿吟

攝影後製:曾奕豪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