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58】四、穿越古今大稻埕 新舊對話的激盪

【新唐人亞太台2014年2月22日訊】歡迎回到新聞最聚焦,隨著電影《大稻埕》賣座,吸引許多民眾探索大稻埕風華。觀眾朋友知道嗎?大稻埕的埕,其實是台語「空曠之地」的意思,也是當時最大片的曬穀廣場,在1920年,大稻埕經歷了最繁榮的時光,不僅是台灣商業貿易興盛的港口,也是台灣文化運動的據點,如今,94年過去了,此刻的大稻埕,正在用全新的生命力,與歷史中的大稻埕,激盪精彩的對話。

這,是大稻埕。

這,也是大稻埕。

設計系 游同學:「我就是喜歡它這邊有文化氣息,然後有那種,老台北的感覺。」

設計系 王同學:「可以接觸到一些,繁華都市,不同的一個面貌。」

咖啡廳店長 蔡金玲:「來的客人,他們可能會說,這個房子好像我以前小時候住的,他們會覺得,好有那個感覺,他們會很喜歡這邊的一些空間設計。」

一樓入口,陳列滿滿的文創商品,磨咖啡豆的機器聲,遊客品嚐美食聊天,為這棟座落在大稻埕的古厝,注入新的活力。擁有百年歷史的大稻埕,保有傳統的建築風格,與獨特的人文氣息,一點一滴,都吸引著文創業者進駐,也成為文藝青年的聚集地。

咖啡廳店長 蔡金玲:「我不知道是不是跟年紀有關係,就是,你可能因為越長大之後,然後你就越對於這種,老東西,比較傳統的東西,你就會越來越來有興趣,你會希望,是找一個比如說它有文化,它有歷史,它有故事性,你就會很想要去接觸這樣的東西。」

尋找富有歷史的文化殿堂,承租這棟古厝的咖啡廳店長蔡金玲,小時候曾經跟著親戚到永樂市場賣麵,大稻埕是她孩童時的珍貴回憶。

一抬頭就看到天空,這是早期大稻埕店面的街屋特色,因為街屋的寬度狹窄,只能向後發展,而左右的兩邊牆是公壁,不能開窗,因此像是這樣的「天井」,就成為通風、採光的主要來源。

記者 李晶晶:「這裡就是咖啡廳三樓的露臺,可以看到迪化街附近的老式建築,而這棟建築物本身,也非常的有特色,店家特別在地面鋪上木製的地板,來防止地面的高低落差,也保留了閩南式建築的原本面貌。」

一塊塊推疊的紅色屋瓦,邊緣修補的水泥有些龜裂,屋簷的木頭橫樑有著零星的孔洞,看得出來古厝曾被修護過,卻藏不住歷史走過所留下的痕跡。

管時光推移,傳統的古早味道,依然在大稻埕持續飄香。

小吃業者:「這是花生湯要煮8個小時,紅豆湯要2個小時,這個成本都很高,又很費工,都是慢慢去熬成的東西。」

堅守第一代傳承的經驗,這家小湯圓店在大稻埕也有近百年歷史,時代變遷,物價上揚,面對新的商家陸續前進大稻埕,老字號的店家,為了傳承,選擇留下。

小吃業者:「如果說想要吃傳承的古早味,就會來找我,如果要吃比較現代,咖啡其他的東西,就去找比較年輕的店家,所以個人的消費意念不一樣。」

藝拓國際執行長 曾國源:「你如果別地方買不到,你再回來跟我買,就是他不會去攻擊彼此的商店,這是我們在深入了解,每一個人每一個商戶裡面,不僅他們有商業的文化,有就是各式各樣的文化,其實都值得現代在商業上,在文化創意產業,在不同領域的人去學習。」

大稻埕,儘管風華過去,不變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包容的氛圍,在世代交替的臨界點,並沒有隨著時代逝去,也是大稻埕另一種文化的傳承。

採訪撰稿:李晶晶

攝影後製:高健倫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