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台百年地震 板塊交界地震頻

【新唐人亞太台 2016 年 02 月 10 日訊】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板塊運動頻繁,專家評估,這次的地震震央在美濃卻重創台南的原因,就是因為「場址效應」,繼續是我們的分析報導。

小年夜(6日)凌晨發生規模6.4地震,從地震科學中心的圖看出,地震是從震央美濃一路往西北傳遞到台南, 加上台南土質鬆軟,「場址效應」放大震波,搖晃長達8秒,才釀成多棟樓倒塌。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 郭鎧紋(2016.2.6):「有些地方,他搖的比震央附近還久,那這個就是場址效應,土壤的組成成分,或者是附近地形的效應。」

不過也有最新說法認為,這次地震是雙主震導致台南重創,回顧台南百年重大地震災情,距今最近的也是半世紀前的白河大地震,規模6.3,造成106人死亡。1946年新化地震74人死亡,1930年、1927年新營也有三次規模六以上的強震。

而這次美濃地震,是發生在三條斷層之間,震央30公里內,有紀錄規模6以上的地震只有五次,卻有三次集中在近六年。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 郭鎧紋(2016.2.6):「(地震)密集帶呢,就是1900以後,我們開始監測地震以來,地震就持續發生在那個位置,而且有構成一個線形,所以可能是將來更容易發生大地震的位置。」

而20世紀台灣規模七以上的大地震有七次,1999年的921大地震,規模7.3,死傷慘重,在南台灣的則有1959年屏東恆春地震,1941年嘉義中埔地震,及1906年嘉義梅山地震。根據統計,台灣每年地震平均得釋放8顆原子彈能量。

新唐人亞太電視 胡宗翰 張芝瑄 台灣台北整理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