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訪臺大學者:史特拉瓦第小提琴 秘密可能在木料處理

紐時報導截圖

【新唐人亞太台 2016 年 12 月 22 日訊】紐約時報12月21日刊登了對臺大助理教授戴恆青的專訪。美國華文媒體《看紐約》於21日編譯了這篇報導:〈史特拉瓦第小提琴的輝煌,可能就在木料處裡〉。

報導說,在小提琴的世界裡有兩個無與倫比的名字:安東尼‧史特拉瓦第(Antonio Stradivari)和喬瑟比‧瓜內利(Giuseppe Guarneri)。

這兩位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製琴大師同時生活在義大利北部的克雷莫納(Cremona)小鎮。他們製作的弦樂器音色傑出,是幾百年來頂級小提琴演奏家的最愛。幾個世紀來,無數的琴師想法複製他們的工藝,從材料、造型到施工方法。但他們的嘗試均收效甚微而以失敗告終。

台灣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戴桓青從化學分析的角度,對這些統稱為「克雷莫納提琴」的樂器進行了十年研究。戴教授披露,「絕世之琴」的秘密可能來自於木料的處理。

戴桓青助理教授(圖片來源:臺大官網)
戴桓青助理教授(圖片來源:臺大官網)

這篇《史特拉底瓦里名琴的楓木和現代樂器木材間的化學差別》(Chemical distinctions between Stradivari’s maple and modern tonewood),是與台灣奇美博物館合作,研究成果今年11月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國家科學院的會議記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接受,預計2017年1月刊登。在研究中,戴教授和他的同事使用五種分析技術來評估兩把Stradivari小提琴,兩把Stradivari大提琴和一把Guarneri小提琴的刨花。他們從中獲得了幾個主要的發現。

研究成果今年11月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國家科學院的會議記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接受,預計2017年1月刊登
研究成果今年11月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國家科學院的會議記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接受,預計2017年1月刊登

首先,他們發現提琴的木料裡有經過包括鋁、鈣、銅和其他元素的化學處理的證據。戴教授表示,他不知道兩位大師是否事先知道化學處理會影響琴聲,還是一個巧合。他認為這些木料可能是被伐木工人浸泡在礦物質中,作為防侵蝕的手段。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鹽份與木料起了化學作用,將其硬化。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這幾把琴中,木頭裡的半纖維素有三分之一已經分解。因為半纖維素會吸收水分,這導致提琴木質的含水量少了約25%,從而使琴聲更為嘹亮。

與其他小提琴相比,克雷莫納提琴被認為擁有豐富的低音和明亮的高音。它們干淨的高音可以使遠方的聽者耳朵發癢。

戴教授的團隊在加熱Stradivari小提琴樣品時還發現了一種氧化現像,這意味著木纖維之間有分離。他們沒有在大提琴上看到此現像。

喜愛古典音樂的戴教授認為這種分離現像來自於數百年的演奏所產生的振動。他對紐約時報說:「頂級小提琴家經常覺得這些舊小提琴更自由地振動,這使得他們能夠表達更廣泛的情感。」

戴桓青2000年畢業自台大化學系,2009 年加州理工學院化學博士,2010~2012 年任哈佛醫學院暨麻省綜合醫院博士後研究員; 2012 年起任台灣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

雖然他的主要研究項目是愛滋海默症,戴教授是一位古典音樂與音響迷。他在十年前認識了德州農機大學生理化學教授約瑟夫‧納吉維力(Joseph Nagyvary)。後者於1980年代首先提出克雷莫納提琴有化學加工的可能。那次的邂逅激發了戴教授對這個數百年秘密的好奇心。

在解開克雷莫納提琴的秘密後,戴教授希望有助於現代提琴制作師保存Stradivari和Guarneri琴聲的嘗試。因為「這些樂器不會永遠持續,」他說。他還表示,現存的克雷莫納提琴正隨著時間的流逝分解,許多Stradivari和Guarneri樂器將在100年失去他們獨特的音色。

◎戴桓青之前,臺灣製琴師半世紀研發小提琴古漆秘方

不過,在戴桓青之前,臺灣就有一位買不起小提琴的鄉下小孩,歷經半世紀的努力研發出歐洲樂器失傳兩百多年的古漆秘方,讓世人得以平實的價錢享有古製名琴之美。

臺灣製琴師蘇丁選,來自屏東東港漁村的木工家庭,從14歲開始自學製作小提琴,他在2008年接受新紀元雜誌2008年專訪時指出,歐洲提琴製造技術於十八世紀達到最高峰,歷史上的「名琴」如音色超凡絕倫的「史特拉地里提琴」等,多半是在那個時期所製作的。此後因「祕密技術失傳」,專家學者咸認為歐洲的製琴技術至今一直處於「黑暗時期」,無法恢復昔日光景。

他說,要解開「名琴的祕密」,首先必需了解製作一把好琴的四個要件,亦即:「材料選擇」、「琴胴厚薄」、「油漆祕方」以及「配件調整」。

蘇丁選尋獲古漆秘方 古製名琴再現人間
蘇丁選尋獲古漆秘方 古製名琴再現人間


他分析說,木材是天然物,只要有眼力與經驗,取得好材料其實並不難;琴胴的厚度控制只要琴在未上漆時裝弦拉奏就可調整;絃栓、琴碼、音柱、尾絃板和額塾等配件的調整雖然費事,但只要有經驗與耐心作長時間觀察,不斷修正,即可做到最好的組合,在技術方面並不困難;唯獨「油漆配方」,是失傳的部份。

他曾赴德、義拜師求藝,卻發現那些琴製師會的他都已經會了,而能突破製琴瓶頸的「祕密技術」卻遍尋不得。正當他想要放棄卻又心有不甘時,一位退休的老漆匠告訴他:「所有漆料中,彈性及密度最好的是天然漆。」「中國就有這種天然漆。」

蘇丁選聽了老漆匠的指引,一位在台灣故宮博物院工作的朋友發現,故宮的資料室收藏有明末清初時把天然漆銷售到歐洲的出貨單,上面連貨物的斤兩、價格都有。蘇丁選大為振奮,因為這很可能就是當時歐洲古製名琴的天然漆來源。

雖然使用天然漆在油漆工程技術上極端複雜又困難,但一心想要製造出頂尖名琴的蘇丁選仍積極的四處尋覓各種適合製琴的天然漆種。他在專設的實驗室中,不懈地嘗試來自中國、台灣、中南半島和日本的一、兩百種漆種,歷經了約三十時間,終於發現那「唯一」能產出最佳音色的漆樹品種。

蘇丁選製作出的平價名琴令眾人驚艷,跟一些動輒數百萬、數千萬甚或上億元的古製名琴相比,可謂物超所值。 除了國內名家外,包括德國的小提琴名師柯尼西教授及他的學生等,都是蘇丁選提琴的使用者。

延伸閱讀:
〈蘇丁選尋獲古漆祕方 古製名琴再現人間〉新紀元雜誌2008年6月專訪
http://www.epochtimes.com/b5/8/6/18/n2159837.htm
(The Brilliance of a Stradivari Violin Might Rest Within Its Wood) 紐約時報2016年12月21日

http://www.nytimes.com/2016/12/20/science/stradivari-violin-wood.html?rref=collection%2Fsectioncollection%2Fscience&action=click&contentCollection=science&region=rank&module=package&version=highlights&contentPlacement=2&pgtype=sectionfront&_r=4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