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國安法 港民主派:打開攬炒香港序幕 中共必亡
【新唐人亞太台 2020 年 05 月 22 日訊】早安新唐人先聚焦,香港的自由危機再起,中共人大昨天宣布,將在22 日至 28 日的會議期間,審議「香港版國安法」,不只繞過香港立法會,而且比23條惡法的管控更廣範,消息一出,香港恆生期貨指數應聲下跌,香港泛民主派更抨擊,「一國一制」正在香港落實。
中共人大會議議程已公布週五將審議有關「港版國安法」,有消息指北京將於下周四表決。外界擔憂「港版國安法」較23條管控更廣汎更嚴厲,預期內容包括防範外部勢力規範、禁止顛覆中央人民政府等。
泛民主派晚間十點召開記者會回應,多位議員批評,港版國安法一旦推出,宣告香港已變成一國一制。
泛民召集人 陳淑莊:「這個很明顯是聖旨強加香港人頭上,也都漠視2003年23條非常有爭議的情況下被撤回,市民對23條非常擔心的時候,居然完全沒有做過公眾諮詢,就由北京強行為香港訂立這條港版國安法,是非常不智,我們覺得一國一制正式在港落實。」
民主黨主席 胡志偉:「(中共)打開攬炒香港的序幕和最重要的一步。香港人面對這個困局,仍然是會堅持,因為我們深信民主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共必亡。」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評論指,中共強推「港版國安法」將觸發國際及香港的強力反彈。美國《華盛頓郵報》則形容,中方今次的行動是對香港打壓的升級。
新唐人記者梁珍、霄龍 香港報導
相關新聞
-
中共突襲改港選制 學者:共黨全控.兩制消失
2021-03-05 22:34:04港府228以國安法浮濫起訴民主派,中共兩會又突襲改變香港選舉制度。學者明居正(5日)分析,如果改變,香港將完全被共產黨操控、一國一制化;中共的承諾本來就是騙局。台灣人必須向國際幫香港發聲,也提醒國際,別讓台灣淪為第二個香港。
-
港府凍結黎智英3億資產 封殺壹傳媒第一步
2021-05-15 21:02:49來關心香港,週五,香港政府凍結了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至少價值3億港元的資產,香港記者協會隨後發表聲明予以譴責。
-
港47泛民遭還押.選舉限縮 台立委轟:暴政必亡
2021-03-05 14:18:02中共人大會議今天開始,並可能討論修改香港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 讓中共認可的人士,在選委會佔大多數,進一步剝奪自由民主選舉。而此前遭到起訴的47位香港泛民人士,被港府持續還押。台灣朝野立委針對香港現狀,譴責中共。
-
《蘋果日報》停刊 兩黨議員促拜登制裁責任人
2021-06-26 20:40:10香港《蘋果日報》週四出版了最後一期報紙後,被迫停刊,美國兩黨參議員去信美國總統拜登,敦促他制裁相關的責任人。
-
港47人案「史詩式提堂」 3人保釋覆核遭推翻
2021-03-15 20:45:40香港47民主派初選案,律政司針對其中11位獲准保釋的人,提出覆核,高等法院今天開庭,處理最後四人的保釋覆核,其中張可森須繼續還柙。另外,前立法會議員譚文豪和郭家麒的保釋,也在上周六遭指定法官杜麗冰推翻,繼續還押。
-
港府續追殺!港《蘋果日報》3名前高層再被捕
2021-07-21 20:47:47再來關心香港,前香港《蘋果日報》執行總編輯林文宗,今天凌晨遭香港警察逮捕,以所謂涉嫌違反國安法「勾結外國勢力」罪名,目前暫時被扣留在長沙灣警署。另外,早前獲准保釋的前副社長陳沛敏、前英文版執行總編輯馮偉光,警方國安處撤銷兩人的保釋安排,兩人被扣留在秀茂坪警署、灣仔警署。香港記者協會下午聲明表示,對警方拘捕一家已停運的傳媒機構前員工感到震驚及不解;記協要求政府不要屢以所謂「國家安全」之名拘捕新聞從業人員,向業界散播白色恐怖。
-
中共人大常委開會 閹割港選制細節今將通過
2021-03-30 07:33:55中共持續限縮港人的言論自由與政治參與,中共人大昨天(29日)開會,針對商討修改《基本法》附件,閹割香港選制的細節,預計今天上午就會正式通過。
-
港民主領袖遭判入獄 國民黨遺憾:言論環境更惡化
2021-04-17 08:36:27李柱銘、何俊仁、黎智英等9名民主派領袖遭判刑,國民黨16日晚間11時許發出正式新聞稿表示遺憾,指出港府近來的逮捕行動已對言論自由造成寒蟬效應,此次法院對和平集會判決有罪,將令香港言論環境更形惡化;呼籲港府與有關單位落實基本法與兩公約。
-
批中共操縱香港選制 歐盟擬派高級官員訪港
2021-06-10 20:49:48香港立法會5月27日三讀通過修改選舉制度的條例草案,法廣報導說,在歐盟看來,這一新法無疑強化了北京對香港的控制,違背了北京承諾的一國兩制。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9日發布聲明指出,中共的舉動對歐盟合理期望及利益帶有負面影響,並批評港府拘捕民主派人士,敦促中共遵守對國際社會及法律上的承諾,尊重香港的高度自治及自由和權利。聲明也提到,歐盟將加強對香港局勢的回應,並說考慮派遣歐盟高層官員到香港訪問,實地觀察香港人權狀況。中共駐歐盟使團發言人,隨後聲明反對,分析認為,原本緊張的中歐關係恐怕變得更加緊張。
-
歐洲議會壓倒性決議:杯葛2022京奧 確保台灣民主
2021-07-09 13:22:388日,歐洲議會以578票贊成、29票反對,壓倒性通過一項決議,呼籲外交杯葛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並且制裁嚴重侵犯香港人權和國際法的個人和實體。決議內容還寫到台灣,表示強調其願意與國際夥伴合作,以幫助確保台灣的民主。
-
竟威脅30萬在港加人安全 加拿大政黨籲驅逐中共大使
2020-10-22 22:20:40中共戰狼變流氓,引發多國憤怒;近日,加拿大政府給予港人難民庇護身份,遭中共駐加大使警告說這將「危害在港的30萬加人的健康和安全」,加拿大朝野強烈譴責,要求其道歉,否則應被驅逐出境。
-
「這不是幫香港」克魯茲擋下法案 揭中共滲美圖謀
2020-12-21 07:40:57美國眾議院通過名為《香港人民自由和選擇法案》(Hong Kong People's Freedom and Choice Act),上周五在美國參議院被擋下;力挺香港民主的參議員克魯茲嚴正指出,這法案實際上並不是為了香港,而是開大門讓更多中共間諜進入美國。
-
黃秋生返港大讚台灣防疫 嘆香港千瘡百孔
2020-08-24 13:08:23香港影帝黃秋生到台灣拍完戲後返回香港,日前在臉書分享外賣晚餐的照片,引來不少網友關心他為何不留在台灣,直說「快點走!香港好危險!」黃秋生23日在接受港媒訪問時大讚台灣的防疫措施,並嘲諷港府實施的「限聚令」,真是笑話! 同時感嘆香港已經千瘡百孔,好心痛!至於會否移民台灣,黃秋生說,台灣實在是個好地方,拍戲期間,他的牙痛、眼睛發炎很快治好,如果未來有工作,自然會留在台灣。
-
直擊七一前香港逃難潮 港人機場哽咽不捨
2021-07-01 08:14:51今年,港警不僅禁止七一遊行,並突然抓捕了支聯會副主席,加上禁飛令即將生效,使得大批港人選擇盡快移民他國。
-
中共黑手指使? 攻擊保護傘犯嫌坦承收錢辦事
2020-10-17 21:23:18帶您來看到,提供 流亡台灣港人庇護的保護傘餐廳,昨天(16日)遭黑衣人惡意潑糞,引起譁然。警方經過12小時抓到莫姓犯嫌,犯嫌坦承因為缺錢,有人以1萬5000元的報酬,唆使他犯案。警方開出拘票要拘捕幕後指使者,稍早逮獲3名共犯到案。立委王定宇則呼籲查清背後是否有幫派、統派團體或中共黨政軍勢力,若有要依法重罰。
-
反送中電影入圍2項金馬 《少年》預告片:香港不能公映
2021-10-12 22:39:49帶您看到,以2019年香港反送中為背景,由港人任俠與林森共同執導的電影《少年》,入圍了這次金馬獎最佳新導演以及剪輯兩個獎項,在11日釋出了2分半的最新預告片,不過本應交代的上映日期,卻只能以字幕「香港不能公映」,在影片最後發出無聲抗議。
-
趙立堅打加澳又罵五眼聯盟 遭陸網友嘲諷
2020-11-20 12:57:27由英、美、澳、加拿大及紐西蘭組成的「五眼聯盟」外長18日發表聯合聲明,對於港府撤銷民主派議員資格表達嚴重關切,呼籲立即恢復這些議員的職務。然而,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記者會上跳腳漫罵五眼聯盟,這也讓中共外交部,再次遭到網嘲諷。
-
12歲少女買顏料遭港警壓倒 林夕轟:年輕有罪?
2020-09-07 13:11:02香港民主派人士昨天發起「和勇九龍大遊行」,港警出動驅離群眾,至少有289人在旺角與油麻地被捕。而昨天,鎮暴警察在西洋菜南街推進時,有一名12歲少女因為警察靠近,於是快步離開,沒想到竟遭到警察壓制在地,最後港警稱「拔足逃跑,形跡可疑」,稱少女違反限聚令而被「票控」開罰,她的哥哥同樣被警察暴力對待,香港著名詞人林夕不禁在臉書感嘆「年輕就是罪」。他諷刺「膝蓋很好用,限聚令更好用,只有腦袋不好用」。而兄妹的家長何太太接受港媒訪問時說,兄妹只是去逛街和買顏料,何太太並表明,要抗辯兼投訴警察。
-
維持川普政策! 布林肯向國會認證香港不再享特殊待遇
2021-04-01 07:39:19歡迎回來,週三(3月31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宣布美國對香港自治的評估結果。布林肯向國會證明,中共繼續破壞香港的高度自治權,香港不獲保證享有主權移交前美國所賦予的特殊待遇。
-
逃台港青獲美政府協助 已抵紐約想加入美軍
2021-06-21 13:34:34距離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轉眼兩年過去。因為擔心遭到港府政治清算,有5名參與抗爭的香港青年,在去年七月搭乘橡皮艇,逃亡來台。周日(20日)《華爾街日報》報導,這5名香港青年,只帶著iPhone和指南針,引導他們穿越數百英里的公海到達台灣,當時他們從東沙島上岸,再轉往高雄一處秘密地點安置,有部分人希望留在台灣,但因為台灣政府憂慮這可能成為中共未來入侵東沙的理由。因此美國國務院在了解這個事件後,介入處理,五名港青已經在今年一月十三日,搭飛機到瑞士蘇黎世,再轉往美國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