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有機開發 神農獎曾國旗:只因為深愛台灣

【新唐人亞太台 2020 年 07 月 24 日訊】台灣經歷過食安風暴,民眾對食物來源因此更講究,而「有機」,也成為近年來的關鍵字。我們為您專訪,東台灣最早投入有機米產銷班、農場第二代負責人曾國旗。為了克服人力短缺、品質等問題,曾國旗導入自動化、協助青年返鄉。曾國旗還因此獲得神農獎。曾國旗說,做有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深愛的台灣這塊土地。

火車穿越客城鐵橋,進入花蓮縣農作物產量最高的玉里鎮,東台灣第一個有機米產銷班,也在玉里。在田園間,身材高大,一身的健康膚色,他是曾國旗,農場第二代接班人,也是玉里鎮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的書記。

有機農場總經理 曾國旗:「這裡也是台灣最大的有機生產。旁邊都沒有其他的,會汙染你的鄰田,而且它的水是從,玉山山脈流下來,直接就灌溉到水田裡面,是最純淨的一個地方。」

有了地理位置的優勢,改善土壤,是曾國旗首要任務。他是第一個,將學術研究中提到的「水旱輪作」,大面積的使用在有機種植,實現有機所需要的多元耕作環境。

有機農場總經理 曾國旗:「水旱輪作這件事情,是在維護地利和解決病蟲害。最明顯的是甚麼,是福壽螺。因為我種豆子的時候,有長達半年的時間土地是乾的,可是福壽螺需要水,牠沒有水牠就活不下去,牠自然的在這個環境裡面,牠就被淘汰了。」

出生在務農世家的曾國旗,其實,非常排斥務農。高中畢業後,曾國旗離開家鄉,前往台北,後來,因為父親的一場重大意外,曾國旗不得不放棄建築業,民國87年和妻子王(王宜)蕾返鄕,繼承父親在民國84創辦的有機事業。

有機農場總經理 曾國旗:「我剛回來的時候,這個農村,就我的生產者就我的產銷班,大概我最年輕,不到30歲,那其他的都超過60歲。幾乎看不到有年輕人,留在鄉下去種田,所以就開始導入,怎麼樣靠機械,機械化去解決,和自動的加工的系統,去解決我們的問題。」

有機農場副總經理 王(王宜)蕾:「那我覺得在這邊,絕對不會後悔,就是第一個,我們養成了良好的生活作息,然後第二個很慶幸的是說,我嫁入的這個家庭,他是做有機產業。一開始的有機,在最辛苦的時候,我們這樣沿路的走上來,我們雖然還小,可是我們就是我覺得我們走的很踏實,而且很扎實。」

要獲得這份踏實感,對王(王宜)蕾這位台北人來說,是另一種人生體驗。夫妻倆認識到有機耕作的重要性,於是放下繁華的都市生活,走進慢活的務農日常,只為了種出最好的有機米。

有機米必須經過收割、烘乾、碾米等10多道工序。曾國旗導入一條龍的自動化生產,用農業廢棄物生產有機堆肥,達到循環農業,確保有機米的品質均一性。

有機農場副總經理 王(王宜)蕾:「做有機米,那時候我的概念就是說,其實我們是要推廣健康,但是如果你要把它變成一等米的話,你看我做二等米的時候,我就大概要打掉。4成到5成了,那如果我再輾成一等米的時候,我要打掉的成數就更多。那些挑出來的等外米,就是直接到碎米去了。」

曾國旗以過來人的經驗,協助青年返鄉,投入有機農業,共同計畫DIY實作體驗,並與學校合作,推廣食農教育。

有機農場經理 宋雅雯:「你會覺得說,農業不是只有農業,它接觸的面實是在太廣了。甚麼都可以觸碰得到,可以學習的到,我覺得還滿好玩的。」

有機農場行銷企劃 張振一:「學會如何堅持去看待,每一件事情。就是認真,對,然後踏實。」

有機農場總經理 曾國旗:「這樣做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台灣這一塊土地,有更多的土地就可以得到有機的栽培,那這個土地也就不會持續的一直被,農藥和化學肥料的污染。」

從自產自銷,投入產銷班,到現在的有機米生產合作社,曾國旗22年來對有機農業的付出,獲得神農獎、全國十大績優農業產銷班等榮耀肯定,曾國旗不藏私的精神,為有機農業持續開創,更多未來。

採訪撰稿:李晶晶
攝影後製:葉錫鴻 陳輝模

 

資訊報報

-----------------------------

名稱:東豐拾穗農場

地址:花蓮縣玉里鎮東豐里棣芬71-3號

電話:03-8880181

網址:https://dongfon.com/

-----------------------------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