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寫台灣客家開發史工作坊暨簽署儀式 楊長鎮盼與原住民族共譜「我們的歷史」

9月7日,客委會主委楊長鎮出席逆寫台灣客家開發史工作坊暨簽署儀式。(圖/客家委員會提供)

【新唐人亞太台 2020 年 09 月 07 日訊】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提出「逆寫北臺灣客家移墾史」構想,委託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發起,展開學術論文與專書寫作、科普推廣、建置資料庫專題與地方書寫反思行動等學術研究暨文化運動。楊主委7日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谷縱‧喀勒芳安共同見證簽署儀式,期許客家與原住民族在未來可以共同譜出「我們的歷史」。

楊長鎮表示,我們對於歷史的記憶有很強大的選擇性,但如果我們沒有能力面對過去的過錯跟悲劇,就得不到淨化跟昇華,就會愧對祖先。今年客委會在8月1日全國原住民日啟動「向原住民族致敬」計畫,之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邀請原客的學者,重新檢視過去留下的歷史記憶,讓「多元文化」不僅是政治正確的裝飾性口號,而是實際的行動與真誠面對,客家將與原住民族共同譜寫「我們的故事」,讓社會的對話產生正面的效果。

楊長鎮也引述胡適父親胡傳的著作《臺灣日記與稟啟》中記載「…南番歸化久,初亦不茲事。北番出,則軍民爭殺之;即官欲招撫,民亦不從……。民殺番,即屠而賣其肉,每肉一兩值錢二十文,買者爭先恐後,頃刻而盡…」記下了臺灣原住民因為對漢人出草獵首,遭到漢人報復性的殺害,最後竟然食其肉的原漢衝突歷史。

客委會主委楊長鎮(左)與原住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谷縱.喀勒芳安(右),在簽署儀式中以樟樹及圓石盆栽為象徵。(圖/客家委員會提供)
客委會主委楊長鎮(左)與原住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谷縱.喀勒芳安(右),在簽署儀式中以樟樹及圓石盆栽為象徵。(圖/客家委員會提供)

當天簽署儀式以樟樹及圓石盆栽為象徵,邀請與會者參與共同簽署。樟樹是客家早期經濟產業重要的一環,是客家的生活記憶;圓石則因泰雅及客家皆有埋石立約之俗,有守約如石之意。儀式使用的圓石取自頭前溪流域,樟樹則為交大客院校園之幼苗,全體參與人留名石上,疊放同堆作為紀念,而樟樹則將移植至校園。

客委會表示,「逆寫台灣客家開發史」由國立交通大學客家學院,召集學者共同討論與實行,並以明(2021)年8月1日辦理研討會為目標。7月24日已辦理一次諮詢會議,聽取專家學者的建議,在9月7日正式啟動第一次工作坊,與客委會、原民會、學者、及計畫參與者一同簽署紀念掛軸,拉開系列活動的序幕。

共同見證簽署儀式,儀式使用的圓石取自頭前溪流域,樟樹則為交大客院校園之幼苗,全體參與人留名石上,疊放同堆作為紀念。(圖/客家委員會提供)
共同見證簽署儀式,儀式使用的圓石取自頭前溪流域,樟樹則為交大客院校園之幼苗,全體參與人留名石上,疊放同堆作為紀念。(圖/客家委員會提供)

這項計畫以逆寫(write back)為主軸,希望反思長期以漢人及客家為中心之偏誤,建構以原住民-客家為主體之史觀。近代以來,歷史研究受限於史料及根深蒂固的意識型態,多以客家漢人為論述重點,與漢人互動密切的平埔與高山原住民,反而成了被遺忘的他者。同時,方志、碑記、廟志、村史或稗官野史等常民書寫,常陷入種族意識而不自知的歧視,因此,有重新思索北臺灣客家開發史之必要。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邦畛(陳板)表示,客委會及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目前密切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合作,推動原客歷史、語言、文化的轉型正義及多元新頁面,像是客傳會的廣播及新媒體節目,帶入許多原住民文化議題,都是希望讓國內外進一步看見臺灣原客的多元樣貌及文化之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