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船誤捕保育鬼蝠魟 海保署:依序通報不違法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2 月 16 日訊】今(16)日海洋保育署(下稱海保署)接獲通報中部地區漁民意外捕獲鬼蝠魟,海保署特別提醒民眾注意,鬼蝠魟屬已於109年列入保育類名錄,如有意外捕獲,只要通報混獲生物資訊並將動物釋回海中,就不會違法,相關資訊查詢及通報表單可至海保署官網下載。
海保署說明,今(16)日上午6時許接獲海巡署中部分署第三岸巡隊梧棲安檢所通報,發現1艘拖網漁船疑似捕獲鬼蝠魟,據船長表示,該航次目標魚種為鰆、白腹仔、鯧魚及竹筴魚等,捕獲鬼蝠魟十分意外,已向漁業電台通報捕獲情形。
鬼蝠魟屬包含雙吻前口蝠鱝、阿氏前口蝠鱝等2種,雙吻前口蝠鱝體盤寬可達910公分,是體型最大的魟魚,具有長距離季節性洄游的行為,分布於三大洋熱帶、亞熱帶海域,但彼此間碰面的機率很低,就算是攝食、交配群聚的個體數通常也不超過30尾。鬼蝠魟會被多種漁法捕獲,包括流刺網、拖網、延繩釣、定置網或鏢旗魚等漁業,加上這類物種體型大、成長較緩慢,可能要八到十二歲才成熟,每四到五年才生一胎,一胎只生一尾,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瀕危(Endangered, EN)等級,華盛頓公約(CITES)於2014年九月將之列為附錄II貿易管制物種,農業委員會於2018年列為禁捕物種,海洋委員會於2020年六月列入海洋野生保育類物種,持續關注及保育。
海保署針對保育類名錄(包括鯨豚、海龜、鯨鯊、鬼蝠魟屬等易誤捕物種),訂有意外捕獲通報機制,漁民及相關業者於海上作業時,倘若意外捕獲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只要依「意外捕獲通報表」將混獲之物種、體長、捕獲時間、經緯度等必要資訊紀錄下來通報,並儘速將生物釋回海中,就無須擔憂有違法的問題。
海保署進一步說明,意外捕獲的相關資料在統計後將公開於「海洋保育網」(https://iocean.oca.gov.tw/)上,民眾可透過網站訊息瞭解各生物的族群分布及環境生態狀況,相關生物採樣將用於族群研究,並進行國際合作。邀請定置網協會、相關業者加入意外捕獲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之通報及救援網絡,同時研擬降低海洋保育類生物混獲的有效忌避措施,積極推動海洋保育及復育工作。
相關新聞
-
「2022年海洋保育月曆-小浮游的遠行」開始預購
2021-10-08 23:06:08「2022年海洋保育月曆/桌曆-小浮游的遠行」預購,自110年10月7日起跑,喜歡海洋生態、支持創作與關心海洋保育的朋友,歡迎至「五南文化廣場網路書店」及「國家網路書店」進行預購。
-
「許海洋一個未來」 2023海洋保育創意戲劇競賽
2023-10-29 19:26:09為多元傳達海洋保育觀念,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28日於高雄市文化中心舉辦「2023海洋保育創意戲劇競賽暨頒獎典禮」,參賽團隊具歌舞劇、音樂劇、歌仔戲、說唱行動劇等多元類型,評審委員認為大家實力相當,是非常難評的一屆,給予高度肯定。
-
地方推動海洋保育 喜迎小鱟誕生志工很開心
2021-08-16 14:23:48海保署「嘉義縣生態保育協會」,長期致力於收容照顧成鱟,近日傳來喜訊,成功孵化出三隻鱟寶寶,創下當地首次成功孵化小鱟的紀錄,透過鱟的生態議題進行推廣環境教育,培育學校孩子們具備鱟的知識與海洋保育觀念,讓更多人了解這種美麗的活化石。
-
第一屆海洋保育微電影 《海洋綠洲》鯨豚觀察獲首獎
2021-12-02 22:09:16為鼓勵民眾主動關心與了解海洋保育相關議題,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年首度辦理「2021海洋保育行動+微電影競賽」,於今(2)日舉辦頒獎典禮,公開表揚最終評選出的9部優秀作品,並邀請海洋委員會主任秘書劉國列出席授獎。
-
藍碳保育推廣 產官學齊聚共創海洋永續
2024-07-22 17:03:41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與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共同合作,於今天(22日)在高雄軟體園區會議中心舉辦「藍碳保育推廣講座暨海洋保育ESG專案說明」,吸引活動現場及線上參與民眾超過200人,盼藉由產官學民之交流與協力,共同擘劃藍碳及海洋保育永續行動的藍圖。
-
海巡驅逐陸採砂船影片曝光!為國庫挹注上億
2020-10-28 12:57:52近期馬祖海域大量出現中國大陸籍抽砂船越界作業,盜採砂石。海洋委員會主委李仲威今天率官員前往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列席報告。會前接受聯訪時表示,絕對不允許陸籍抽砂船進入限制水域內,如果發現就會強勢驅離。海巡署昨晚也發佈影片顯示,2000噸級的「新北艦」27日到達馬祖海域駐點巡弋,並在首日,驅逐了兩艘越界漁船,以及兩艘中國籍貨輪,淨空了馬祖的禁限制水域;未來一個月,將由苗栗艦與連江艦接力,針對越界的熱點水域,加強掃蕩。另外,海巡署也提到,過去一年來,光是在馬祖海域就已經扣回 6艘抽砂船,並透過拍賣與罰金,為台灣國庫
-
彩虹勇士號 墾丁百人拼字護海洋
2011-01-17 21:53:13綠色和平組織的「彩虹勇士號」帆船星期六抵達墾丁,今天(16號)來到了白砂灣外海,以百人人體拼字活動,呼籲大家一起關注海洋保育重要。
-
成大海洋保育中心揭牌 展出18年前氣爆抹香鯨標本
2022-02-22 09:48:52歡迎回來。2月20日是世界鯨豚日,「南瀛海洋保育教育中心」,週日(20日)在成功大學安南校區正式揭牌啟用。展示全台現存、體型最大的抹香鯨骨骼標本,也就是在2004年,釀成台南抹香鯨氣爆事件的主角。
-
裊裊炊煙再起 澎湖青年修復古魚灶找回鹹香味
2022-12-29 10:26:47澎湖早年漁產豐盛,幾乎各村里都設有中小型工廠,利用魚灶處理漁獲,隨著時代變遷,一處又一處的魚灶,漸漸消失在荒煙漫草之間,三年前,幾位年輕人偶然發現了一處荒廢魚灶,懷著找回澎湖傳統漁村文化的心情,他們展開一連串的修復計畫,如今,終於又看到裊裊炊煙,能再度升起。
-
寶雅澎科大攜手守護海洋 千萬獎金支援澎湖永續發展
2024-01-20 15:49:40國內上櫃公司寶雅國際18日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科大)攜手,共同簽署守護蔚藍海洋、培育產業人才的合作備忘錄,並慷慨捐贈新台幣1000萬元獎助學金,為澎湖在地的永續發展寫下了嶄新的一頁。
-
保育類鬼蝠魟現身花蓮海域 賞鯨船近距離直擊
2023-07-13 07:46:55花蓮賞鯨船日前出海途中,突然有隻黑白相配的大型魟魚慢慢靠近,這隻魟魚來頭不小,叫「鬼蝠魟」,被列為次級保育類動物,是世界上最大的魟魚,最重可達3公噸,而且不常看見,船長目測這隻鬼蝠魟,約有500~600斤,業者也說這回能遇到像是老天爺給的運氣。
-
墾丁國小畢典好特別 畢業生潛水領畢業證書
2023-05-26 20:44:31台灣南端的屏東縣墾丁是潛水勝地,墾丁國小把畢業典禮會場搬到大海,畢業生潛入海中領取畢業證書,典禮佳賓就包括各種海洋生物,成就一場別開生面的海底潛水畢業典禮。
-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102 種脊椎動物見客
2020-11-25 15:53:11海洋保育署(以下簡稱海保署)第一本海洋生物圖鑑,在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邵廣昭榮譽講座教授與各領域的專家及藝術家們經過9個月的精心策劃編輯下,「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終於正式出版,介紹了包含鯨豚丶海龜、海鳥、軟骨魚類及硬骨魚類等102 種脊椎動物,藉由不同的面向,呈現臺灣寶貴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並在各種人類與海洋生物互動的層次中,找出各具特色的物種,希望成為國人認識海洋生物的入門檻。
-
鬼蝠魟後壁湖現蹤!潛水客驚嘆:比車還大
2020-11-12 21:41:31墾丁後壁湖有教練帶著遊客潛水時,在出海口發現難得一見的鬼蝠魟,就從身邊遊過,體型長達2~3米,比汽車還要大。讓學員又驚又喜。鬼蝠魟通常要在國外才看的到,居然出現在後壁湖,研判可能跟著潮汐,來到岸邊吃浮游生物。
-
蒙古籍金輝輪進港沉沒 海保署派員協助應變除油汙
2020-12-11 23:44:29載運散裝雜貨的蒙古籍「金輝輪」,自高雄港出發前往浙江,昨(10)日航行經過馬祖海域,因視線不良導致擱淺南竿鄉翰林角岸際;當晚拖救回福澳港後,卻進水沉沒。海洋保育署今(11)日派員趕赴馬祖,協助污染清除應變。
-
海保署以「無塑海洋」目標 為世界「塑造典範」
2021-05-03 15:27:55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以下簡稱海保署)統計,臨海19縣市110年第1季海廢清除量(含海漂(底)、淨灘、船舶攜回垃圾及岸置垃圾桶)逾3,371公噸,較109年同季多出1,759公噸,清除量能穩定成長。
-
回家了!澎湖大義宮5隻海龜週三全數野放
2022-11-17 14:00:55澎湖大義宮飼養多年的5隻保育類海龜,在送往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照護數月後,經評估已達野放標準,由縣府偕同海保署、水試所及大義宮等,於16日下午在馬公市蒔裡沙灘,順利野放,並在龜背上裝置衛星標識器,以進一步追蹤海龜野放後適應狀況。
-
抹香鯨睽違5年現蹤龜山島外海 遊客幸遇嬌客
2019-09-03 21:33:01歡迎收看今天的好樣Formosa。宜蘭龜山島外海有抹香鯨出沒!週日一艘賞鯨船載著遊客,在龜山島龜首附近遇上一對抹香鯨母子。船長說,這是睽違5年後,抹香鯨再度現身宜蘭外海,見到這難得的一刻,遊客都直呼好幸運。
-
針線勾織「珊瑚很有事」 特展移師澎湖喚保育
2021-08-12 22:03:15由海洋科技博物館主辦的,「珊瑚很有事」海洋教育巡迴特展,11日首度移師澎湖,在水產種苗繁殖場正式開展,現場布置的大型「針織珊瑚」裝置藝術,特別吸睛,希望藉此喚醒大眾對珊瑚保育的重視。
-
5年來3次!大堡礁再現珊瑚白化 恐永久傷害
2020-06-20 17:31:59澳洲著名景點大堡礁,因為海水溫度持續上升,今年再度出現大規模的珊瑚白化現象,是近5年來的第3次。科學家們擔心,這將使得海洋生態系統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甚至可能讓大堡礁的美麗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