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躋身全球太空供應鏈 專家:飛行履歷是關鍵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4 月 22 日訊】各國紛紛看好未來太空產業的發展,摩根史坦利就預測,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將可超過1兆美元,是目前產值的2倍多。而台灣也不打算缺席,立法院今天(22)召開公聽會,針對《太空發展法》草案聽取專家的建議,航太學者指出,台灣太空產業要想進軍國際,提升企業「飛行履歷」是一大關鍵。

今年1月24號,台灣國造衛星「飛鼠」和「玉山」,正式送上太空,是台灣首次大規模的立方衛星發射活動。政府有心推動太空產業,22號針對《太空發展法》草案在立法院聽取專家學者建議,希望有助台灣進軍國際太空產業。

科技部長 吳政忠:「目前台灣已具備太空發展的基礎設施與技術能量,未來在政府的政策引導,資源投入並完備相關法制與資源體系下,相信台灣一定可以成為新興開發國家中,重要的一員。」

台灣有能力研發、製造衛星,可以成為衛星零組件、地面接收設備的重要研發製造基地。不過,專家提醒,不要忽視太空產業非常重視的「飛行履歷」,否則空有精密技術,卻少了實際應用,競爭力還是差人一等。

前瞻火箭研究中心主任 吳宗信:「飛試這個在太空產業叫做飛行履歷,你有飛過跟沒有飛過它的價格完全不一樣。所以透過國家這個機會,幾年3年到5年的練功,我想它的產品規格會往上跑的。」

也有專家建議,太空產業分為衛星、發射火箭、地面系統和衛星服務,光地面系統和衛星服務就佔了太空產業約9成的產業量能,台灣已具備一定基礎,但政府可以帶領朝衛星元件發展,這時《太空發展法》就顯得更加重要。前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張桂祥:「我們比較弱的這一塊,是指衛星的元件跟火箭的製作方式,這一塊雖然在全世界佔的產業比例不高,但是這塊是我們國內非常非常值得再去探索的,再去開發的一塊處女地。」

航太專家指出,未來除了持續加強人才培育外,投資規模也要擴大。截至3月,全球已超過90個國家擁有自己的衛星,而以韓國為例,2018年經費高達178億,是台灣的9倍。

新唐人亞太電視 曾奕豪 詹詠茹 台灣台北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