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末代皇帝》與溥儀的人生回憶

清朝第十二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1967年)曾經三次登基為皇帝,穿梭於各種政權之間,其命運多舛的人生可謂傳奇。(公有領域/維基百科)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6 月 29 日】(文/靜安)2020年中旬,經過數位修復的電影《末代皇帝》重新搬上大螢幕,引起不少話題。這部電影於1987年上映,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殊榮,被譽為影壇的經典之作,為大眾描繪一位皇帝的複雜人生。除了從影視作品認識溥儀,我們還可以閱讀他晚年時留下的回憶錄,從中探尋更多他的經歷與想法。

電影中的皇帝

《末代皇帝》由義大利導演柏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所指導,講述的是清朝第十二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1967年)的人生經歷。這位曾經三次登基的皇帝,穿梭於各種政權之間,其命運多舛的人生可謂傳奇。

這部電影花費大篇幅特寫幼年溥儀在紫禁城中的生活。清皇室於辛亥革命後退位,但溥儀仍得到民國政府的許可,留在紫禁城的「小朝廷」。在外籍教師莊士敦的引導下,小皇帝逐漸接觸現代知識,並對外界環境感到好奇,一臺腳踏車便能讓他玩得不亦樂乎。直到1924年,軍閥馮玉祥發動政變,迫使溥儀與其他皇室成員離開皇宮。

三歲的溥儀(右)站在父親醇親王載灃和弟弟溥傑身邊。(公有領域/維基百科)
三歲的溥儀(右)站在父親醇親王載灃和弟弟溥傑身邊。(公有領域/維基百科)

溥儀出宮後,在天津生活了一段時間,後來受到日本勢力的利誘,秘密潛赴東北就任滿洲國皇帝。然而,事情和他想像的完全不同。到了東北,他才發現自己雖然是被尊為國君,卻沒有任何實權,甚至無法隨意離開住所,一切行動受到日本軍方的控制。他像個傀儡一般,身旁沒有能夠信任與依靠的人。

1945年日本戰敗,溥儀先是被送到蘇聯,後來又於1950年被帶到遼寧撫順的戰犯管理所。經過共產黨的思想與勞動改造後,在1959年被釋放,回歸一般市民生活。

這部電影透過夾敘手法,帶觀眾來回穿梭於溥儀不同時期的回憶,並反覆的利用「門」這個鮮明的意象貫穿全劇。在溥儀面前一次次關起的門,反映了他從始至終都受制於人的苦境,沒有享受過真正自由的人生。

回憶錄中的溥儀

電影畢竟是藝術作品,能呈現給觀眾的只是一個人的部份經歷。《末代皇帝》的主要取材是溥儀的外籍老師莊士敦的回憶錄《紫禁城的黃昏》,以及溥儀自己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

在《我的前半生》這部回憶錄中,溥儀詳細的回顧了他的人生。包括早年在宮中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及身邊的大臣、妻子乃至外界環境變化對他的影響。民國成立後的政局不甚穩定,宮中老臣及帝師們都擔心小朝廷無法維持太久,因此在溥儀的回憶錄中,讀者可以體會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彷彿意外隨時都要發生。

溥儀被迫出宮後,不安定感依然縈繞在他心頭,這次的壓力來自於日本勢力。回憶錄中詳細的描寫日本軍方是如何反覆的威逼利誘,迫使他最終選擇一條不歸路。事實上,溥儀的本意並非是成為滿洲國的皇帝,他曾強烈要求在東北恢復大清皇統,而不是創建一個新國家。可惜的是,當他抵達東北,日本軍方給予的承諾卻化為烏有,他不得不成為一個受制於人的傀儡皇帝。

這部回憶錄也讓我們透過溥儀的眼睛看到民國時期的中國社會。一個耐人玩味的現象是:辛亥革命後的政權交替,並沒有立刻影響中國民間對皇帝的崇敬文化,許多民國官員及社會人士經常赴紫禁城向皇帝請安,或是參加溥儀的誕辰大典。就連新式教育出身的胡適,在接到溥儀從宮中撥出的電話後,也是充滿驚喜,期待進宮晉謁皇上。

溥儀與皇后婉容的合照。(公有領域/維基百科)
溥儀與皇后婉容的合照。(公有領域/維基百科)

回憶錄寫的都是真的嗎?

溥儀的回憶錄,普遍被認為是探索他真實想法的主要著作,但事實上它並不是溥儀親手撰寫的。它的原稿是溥儀在戰犯管理所的一份「交代式」自傳,並且由他的弟弟溥傑所代筆。所謂交代式自傳,就是自我批鬥、批評傳統社會體制為基點的寫作,為共產黨思想改造的一貫手段。

公安部等中共高層審閱了溥儀的自傳原稿後,下令多次修改,最後作為一種有利於政治宣傳的作品而出版,目的是為了凸顯溥儀前半生經歷的灰暗,以此對比他被中共思想改造後的「新生」。雖然溥儀本人參與了回憶錄的修訂工作,但在中共一言堂的言論控制之下,作為改造犯的他,又能說出多少心底真正的想法呢?

在閱讀溥儀的回憶錄時,讀者不免會感到幾處不太對勁。例如,經常性的自我反省、批評,以及在晚年時期對共產黨的感恩話語。這些內容都讓溥儀回憶錄的史料價值被大打折扣,不免令人感到遺憾。這部回憶錄在臺灣出版時,出版社在最後加了一段話:

做皇帝不自由;不做皇帝,也毫無自由。共產黨管理的國家,本質上都是一座大監獄。人性自由,人格尊嚴,人道待遇,和人權平等,凡是屬於人的一切,都被一筆勾銷……以後如果有什麼話要說,那都是言不由衷,是刺刀逼出來的,不是我自個兒心坎兒上要說的。

以上這些話雖然不是回憶錄的原文,但想必是出版社編輯基於對共產中國的認識,不得不特意提醒讀者:溥儀仍然不自由。在中共體制內形成的回憶錄,閱讀時務必多加留心,以免在不知不覺中被誤導。

瞭解到回憶錄的成書過程後,我們可以思考的是:溥儀坎坷的「前半生」跟生活在中共統治下的「後半生」,到底有多大的差別呢?晚年的溥儀有寫日記的習慣,然而日記內容多半為瑣碎的生活紀錄,並未談論國家大事,恐怕也不敢談論。也因此,後世的我們很難透過現有文獻真正瞭解他的內心。

溥儀一生晴雨悲歡的真貌,已經因為共產黨的迫害而模糊難明。他悲劇性的人生,難免留予後人諸多吁嘆。然而,從歷史長河的宏觀角度來看,作為中國傳統王朝的最後一任帝王,他已盡力演繹歷史所賦予的角色。天意至此,豈是人力能為?@

參考資料:

愛新覺羅.溥儀,《溥儀自傳》。臺北:長歌出版社,1976年。

孟向榮,《探詢丟失的歷史─《我的前半生》出版史話》。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年。

愛新覺羅.溥儀著,王慶祥整理校注,《溥儀日記》。新北市:思行文化傳播,2017年。

(新唐人亞太台版權所有,轉載請取得授權,並註明出處、原文標題及網址)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