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腸道菌影響動物社交行為 成大研究團隊登上《Nature》

成大生理所吳偉立老師團隊破解腸道菌影響動物社交行為登上國際頂尖期刊《Nature》(成大提供)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7 月 15 日訊】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科暨研究所助理教授吳偉立研究團隊發現腸道菌可透過腦部特定的神經迴路調控動物的壓力反應與社交行為,社交行為在群居動物中可提升生存、提供安全感、降低能量消耗等功能。經實驗證實,他們找到糞腸球菌透過腸道、大腦的溝通機制,抑制小鼠壓力賀爾蒙,並促進其社交行為。該研究成果2021年6月30日刊登在國際權威期刊《Nature》自然雜誌科學期刊。

學生群 (左至右 ): 姚子宣 林元元 劉嘉瑋 賴姿廷 (成大提供)
學生群 (左至右 ): 姚子宣 林元元 劉嘉瑋 賴姿廷 (成大提供)

「腸其實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器官,寄居著上千種不同細菌,數量高達上百兆,有多種可能性可以影響實驗結果」。在吳偉立的研究文章中提出洋洋灑灑至少167張的數據圖,是多項扎實的實驗逐漸累積、堆疊的結果,因此,吳偉立也鼓勵研究生,「如果單單想到生命科學還存在那麼多未解決的問題,想一想真的是很頭痛,但是也不需要自己嚇自己,抱持好奇心持續探索,終究會讓事物的道理連接起來。」

吳偉立表示,目前透過動物實驗找到糞腸球菌,證實糞腸球菌有助減輕小鼠壓力並調控其社交行為,學界也有部分研究支持這樣的論點,但這隻細菌的抗藥性很強,若能成功分離出降低壓力賀爾蒙及增加社交行為的糞腸球菌成分,未來應用價值會比較高。團隊將持續投入系列研究,找出糞腸球菌究竟是透過何種方式或其代謝物質來影響宿主的壓力反應。

2021年7月14日上午,科技部在臺北舉辦線上成果發表會。科技部表示,該研究成果解開了腸道中寄居的細菌如何影響宿主社交行為之謎,而社交行為的缺損是自閉症、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社交焦慮症等失調症的症狀之一。此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重視,也是將臺灣基礎科學研究實力推向國際的最佳典範。科技部生科司司長陳鴻震表示,吳偉立的研究是重要科學突破,備受國內外矚目。吳偉立是臺灣培育的年輕學者,帶領臺灣學生主導重要議題,並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成果,為國內科學研究樹立典範。

成大校長蘇慧貞表示,堅持跟自律,沒有一段路是浪費的。吳偉立為了登上《Nature》堅持多年,成大能共同成就新進教師專注研究,是老中青三代學者共同開創的臺灣新科學研究態度。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