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百物騰貴 日本物價卻不漲 日媒:企業吸收 惡性循環

全球百物騰貴 日本物價卻不漲 日媒:企業吸收 惡性循環(圖/新聞合成圖)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11 月 22 日訊】當全世界都在警戒通膨危機時,日本民眾似乎對物價的上漲比較無感。然而,原物料上漲和日圓貶值,使得日本的進口物價不斷飆升。企業物價和消費者物價兩種指數的脫節,正在逐漸侵蝕日本的經濟。
由於疫情導致産地人手不足,再加上乾旱的影響,肉類等原物料無法供應順暢。以牛肉為例;根據日本農畜產業振興機構的數據,美國産的牛胸腹肉(short plate)在日本的批發價,今年10月為一公斤1073日圓,與去年同月的623日圓相比,飆升近兩倍。
日本知名牛丼連鎖企業「松屋」和「吉野家」都為此上調了牛丼的價格,不過經營「すき家」(SUKIYA)的善商控股(Zensho Holdings)則放棄調漲日本國內的價格。該公司表示,「想儘量抑制會給消費者帶來損失的漲價」。而松屋和吉野家的漲價幅度也只有幾十塊日圓左右,遠不及牛肉批發價的上漲程度。企業選擇自行吸收價差,將會壓縮到企業的利潤。
由於日本企業習慣自己吞下上漲的成本,企業物價和消費者物價的漲幅差距不斷地擴大,兩邊脫節得越來越嚴重。日本的企業物價持續上漲;根據日本銀行(日本央行)的統計,2021年10月的企業物價指數(CGPI)比2020年10月上升8%,是40年來漲幅的最高紀錄。另外,今年10月日本的進口物價指數比去年同期高出38%,再加上日元貶值的影響,今後日本企業將面對更艱難的處境。
然而,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的資料顯示,今年10月日本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99.9(以2020年為基期),與去年10月的99.8相比,上升僅0.1%。且近兩年來CPI始終在99到100左右徘徊,上升幅度也鮮少超過1%。物價上漲的趨勢並未擴及下游的市場,而是由上游的企業吸收了。反觀美國,美國勞工局統計,該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30年來漲幅首次超過6%,來到6.2%。
日媒分析,這樣的情況背後,是因為工資長期未漲所導致的結構性問題。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1990到2020年間,美國工資帳面上的數字從46,975美元增加至69,392美元,漲了將近50%,而日本僅漲了4%。由於工資不漲,導致消費者需求也不高,企業因而無從轉嫁高漲的原料成本。企業的利潤無法增加,工資自然上漲不了──日本陷入了經濟的惡性循環。
岸田內閣在11月19日通了創歷史新高、規模55.7兆日圓的經濟振興對策,若加上民間響應投資的金額,則來到78.9兆日圓。為了支援經濟受衝擊的家庭和企業,日本政府將給予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每人發放10萬日圓的補貼、為非徵稅對象的低收入戶家庭每戶發放10萬日圓的補助、向被疫情影響的中小企業發放最多250萬日圓的支援金等;而這些政策似乎不太能解決日本經濟的結構性問題。這次全球性的物價上漲,正考驗著日本是否能將長久以來經濟結構的惡性循環,扭轉為企業生産效率提升、工資上漲、進而擴大消費力的良性循環。
新唐人亞太電視 李翊弘 綜合報導
相關新聞
-
日本4月企業物價漲10% 時隔約41年再達兩位數
2022-05-16 12:41:35日本4月企業商品價格指數(CGPI)初估值為113.5,不僅創下從1960年開始統計以來最高水準,且相較2021年同期上漲10%,是時隔約41年再出現兩位數成長。
-
美4月CPI恐創高 6月升至少2碼?通膨難趨緩
2022-05-10 16:20:03美國本周即將公布4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但多家投資機構示警通膨問題非常嚴峻,我們請教資深分析師謝晨彥,怎麼看美國十年公債殖利率,6日已經升破3%,美國聯準會6月升息幅度會是多少?通膨是否真如官方預期逐步趨緩?請教您看法。
-
物價壓力沉重!台灣1月核心CPI破2.42% 創13年新高
2022-02-11 20:32:54國際通膨壓力,可以說是相當沉重,油價還有大宗物資價格上漲,也衝擊影響到台灣,行整院主計總處,公布1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連續六個月超過2%的通膨警戒線,尤其,核心物價指數,創下13年新高,顯示物價壓力還是十分沉重。
-
俄烏引爆全球通膨 央行兩對策迎戰物價上漲
2022-03-10 16:53:25新聞開始先來關心,俄烏戰火超過兩週,全球通膨局勢惡化,台灣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認為,台灣不會出現所謂「輸入性通膨」情況,雖然1月、2月份物價上揚超過2%,但相較其他國家,台灣物價相對穩定。
-
62年新高!華航豪發6個月年終 還加薪4%|台灣速速看
2022-01-06 21:56:16長榮航空日前發1.5個月年終,華航今(1/6)針對年終和調薪案勞資協商,下午4時許會議結束,拍板今年將發出6個月年終獎金,加上原本年薪就有的第13個月,等於可以領7個月,創下華航62年來年終新高紀錄,華航也同意今年將比照軍公教加薪4%。
-
物價再漲外食族有感 台CPI連7個月破通膨警戒線
2022-03-08 22:32:51物價持續攀升,俄烏戰爭增加不確定性,恐怕再推升物價壓力。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2月的價格變動,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36%,是連續七個月破了通膨警戒線。
-
基本工資明年調漲5%? 勞動部長回應
2022-03-28 17:33:00通膨引發物價上漲,傳出明年基本工資調幅可能超過5%,勞動部長許銘春上午(28日)表示,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是合議制,第三季才會討論決定,將會尊重委員會的意見。
-
2月CPI連7月超越警戒線 俄烏戰爭推高通膨壓力
2022-03-08 19:42:19主計總處今天發布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36%,已連續7個月超越2%的通膨警戒線;主計總處官員表示,俄烏戰爭仍充滿不確定性,恐加劇物價上漲壓力。
-
通膨續升 美國12月CPI年增7% 創40年新高
2022-01-13 17:12:34疫情肆虐全球,連帶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美國勞工部12日公布,去年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7%,已創下1982年6月以來的40年新高,且近3個月CPI漲幅則都高於6%。
-
美通膨大漲 舊金山民眾深陷「付不起的危機」
2022-04-13 09:28:29美國3月消費物價較去年同期大漲8.5%,這在加州舊金山意味著每人今年必須多花約新台幣13萬元,才能購買和過去相同的生活用品。專家稱這波「付不起的危機」正在舊金山爆發。
-
通膨太高拜登列國內施政要務 考慮取消對中關稅
2022-05-11 11:13:24美國遭遇40年最嚴重的通膨,總統拜登今天告訴美國人他苦民所苦,壓低通膨是「國內施政優先要務」,指示聯邦準備理事會(Fed)致力解決,並考慮解除對中國進口的關稅。
-
通膨漲不停 美國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估升破8%
2022-04-12 11:02:10白宮今天警告,美國通貨膨脹率已居高不下,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能源價格飆升,3月通膨恐進一步攀升。經濟學家表示,美國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可能升破8%。
-
美日印澳領袖:不容許印太重演烏克蘭的情況
2022-03-04 09:05:14再來聚焦,美國、日本、印度、澳洲3號舉行「四方安全對話」並達成共識,不容許烏克蘭遭遇的情況,在印太地區發生。
-
日政府罕見決議供烏軍物資 首波1.6萬外國志願軍抵烏
2022-03-05 21:13:19俄軍4日砲擊烏克蘭札波羅熱核電廠。日本政府發言人、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譴責俄軍「野蠻」,宣布援助烏克蘭防彈背心、鋼盔等自衛隊裝備。
-
拜登認定俄國入侵烏克蘭 日本開亞洲制裁首槍
2022-02-24 11:43:10再來看到,俄羅斯總統普丁以「維和部隊」名義,派兵進入烏克蘭東部頓內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後,美國總統拜登22日發表講話,將這起事件描述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開始」,並宣布對俄國的首波制裁,目前英國、德國、日本、澳洲等,都相繼公布了制裁俄羅斯的行動。
-
斯里蘭卡抗議持續!陷債務陷阱如把國賣中共
2022-04-12 13:56:24斯里蘭卡經濟危機未解,週末持續爆發大規模抗議。在過去一個月內,斯里蘭卡幣值暴跌三分之一,食物價格大漲,而為了對抗通膨等經濟問題,斯里蘭卡央行還把利率一口氣調高700個基點,相當於28碼。示威者不滿當局陷入中共「一帶一路」債務陷阱,形同將國家賣給中共。
-
高通膨明年落底 央行示警:全球景氣有下行風險
2022-05-12 16:19:38鏡頭轉回台灣,央行今天在立法院進行專題報告,示警四大風險衝擊下,各國央行採取緊縮貨幣政策,全球景氣添增下行風險,尤其高通膨現象可能延續,要等到明年才可能回落,台灣下半年經濟表現也可能受到衝擊。
-
311大地震11年 日本暖心致謝短片全台放送|台灣速速看
2022-03-11 12:17:20311東日本大地震將滿11年,今年也適逢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成立50週年,日台交協特別製作《台灣的朋友,你們好嗎?》影片,拍攝重建後的溫暖東北影像,日本東北朋友們在影片中齊呼「我愛台灣」,5分鐘的影片,再次感謝台灣,將全台放送。日台交協說,希望台灣朋友透過影片,感受到日本民眾的真摯心意。
-
美日印澳強調不容印太淪烏 莫里森譴責中俄勾兌
2022-03-04 22:17:10再來聚焦,台灣時間3日深夜,美國、日本、印度、澳洲領袖舉行「四方安全對話」視訊會議,以因應烏克蘭緊張局勢,並建立人道援助與救災機制。四國元首達成共識,絕不允許印太地區重演烏克蘭的情況。會後莫里森譴責中共,在國際制裁俄羅斯的聲浪中,中共卻對俄羅斯的經濟放軟,中俄勾兌的事情必須要被大聲地說出來,不能視而不見。
-
訪東京不訪北京 德媒:蕭茲亞洲政策轉向
2022-04-28 14:51:41德國總理蕭茲今天將抵達日本,展開為期2天的訪問,這是他上任以來首次的亞洲行。德國媒體分析,這趟行程象徵著德國政府亞洲政策的重心,正在從中國轉移到其他亞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