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恐現「類滯脹」 學者:美中貿易趨緩無法改變事實

中國人民銀行顧問劉世錦表示,中國經濟可能進入「類滯脹」時期,預期中國第4季GDP年增率可能低於4%。示意圖。(圖/GettyImages)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11 月 22 日訊】中國人民銀行顧問劉世錦表示,中國經濟可能進入「類滯脹」時期,預期中國第4季GDP年增率可能低於4%。對此,有學者認為,美中貿易衝突趨緩改變不了中國經濟下行事實,因為國際大廠紛紛撤出中國,加上美國對於中國的先進科技管制都不會改變,若中國科技本身無法自力自強,在面對各種問題時,中國出現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將大提高。

受到疫情抑制消費支出、房地產債務危機等諸多因素影響,目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劉世錦出席中國宏觀經濟線上論壇時表示,中國有可能出現「類滯脹」情況,即經濟增長相對緩慢,而物價升幅過大,從9月以後中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他預期中國第4季GDP年增率可能低於4%。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蔡明芳發表專欄認為,即便面對美國對於中國太陽能產業的貿易政策改變,在太陽能上游產業多由中國掌握的情況下,美國對中國太陽能產業的貿易制裁政策,對於其他國家的太陽能轉單效益也極為有限。

他說,而且在全球塞港與缺櫃問題仍未停歇之際,運費的高漲也會讓轉單的情況更不可能發生。因此,在無法有替代生產方式的情況下,美國對於中國太陽能產業的貿易政策難以持續是可以預見的。

蔡明芳認為,由於中國在美中貿易衝突後,中共對香港的態度及其國內產業的加強監管與共同富裕政策,必然會造成廠商的投資信心大降,因此,「不管美國有無逐步撤銷對中國的高額進口關稅,都不會改變中國對自己國內產業與對香港所造成的傷害,也不會降低各國對中國造成其國內政治與地緣政治不穩定的擔憂」。

蔡明芳分析,在美中貿易衝突後,中國還經歷美國的科技管制與中共病毒疫情影響,使得國際大廠紛紛選擇在東南亞與南亞等國新設廠商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更有許多台商直接回台灣設廠,因此,美中貿易衝突緩解當然可能會使得中國出口廠商受益,但所增加的效益應該有限,一來是廠商已經外移,二來是許多較無效率的廠商可能已退出市場,所以美中貿易衝突減緩對中國的好處正在降低。

「無論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政策是否會有較大幅度的轉變,美國對於中國的先進科技管制都不會改變」,蔡明芳表示,各國政府面對敏感科技產業的保護也會有更具體的內容,以避免中國進行技術竊取或敵意併購。若中國科技本身無法自力自強,則在面對人口老化、投資信心降低與技術自主能力不足時,中國出現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將大提高。

新唐人亞太電視 莊麗存 綜合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