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企世茂集團傳違約 股票債券齊跌引發市場擔憂

上周傳出債務違約的中國房企世茂集團,13日股票和債券價格齊跌,並波及其它地產企業。示意圖(圖/GettyImages)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12 月 14 日訊】上周市場傳出中國房企世茂集團債務違約,世茂集團13日股票和債券價格雙雙崩盤,並波及其它地產公司債券,引發市場再度對中國地產業債務問題的擔憂。對此,世茂集團表示,正在了解相關傳聞。
有傳聞指出,世茂集團拖欠開發貸款逾期未還,子公司也有一筆信託貸款逾期未清償,被市場視為發生違約,拖累該公司昨天股債暴跌,世茂回應,上周末有「小道消息」在資本市場發酵,引起部分投資者恐慌性拋售,內部正了解情況,積極與投資者溝通。
周一(13日)世茂集團旗下世茂股份的多檔債券價格有不同程度下跌。其中,世茂股份旗下「20世茂G1」跌超28%;「20世茂G3」跌超24%;「19世茂G2」和「19世茂G3」均跌超18%;「20世茂06」跌超54%。
在股價方面,世茂股份13日下跌2.65%。此外,由同一實際控制人許榮茂控制的港股世茂集團、世茂服務也出現下跌,世茂集團股價跌超11%,世茂服務股價跌超9%。
不過,據《21世紀經濟報道》獨家獲悉,上海世茂大廈被抵押給寧波通商銀行,具體金額不詳。此前通商銀行給世茂的授信為人民幣20億元至30億元。
據經濟觀察網報導,這並非世茂集團首次出現流動性相關的消息。11月初,網傳「世茂與陸家嘴信託談延期」,11月5日,世茂集團曾否認逾期或延遲付款的情況。
世茂集團是中國排名第13位的房地產企業,也是債券發行規模最大的房企之一。近年來,世茂集團總負債節節攀升。2020年上半年,世茂集團總負債高達人民幣4,143億元,2021年上半年為人民幣4,636.33億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世茂集團借貸總額約人民幣1,645.1億元。
新唐人亞太電視 莊麗存 綜合報導
相關新聞
-
封控加劇中國房企困境 融創中國傳現美元債違約
2022-05-12 15:53:49中共封控加劇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困境,中國房地產商融創中國近日傳出美元債券違約,顯示中國房地產業似乎正走向崩盤危機。中國前10大負債房企債務規模都破千億,總額高達10.5兆人民幣(約新台幣46.8兆)。
-
封控加劇中國房地產商困境 融創中國傳違約
2022-05-12 17:22:57再來關心,中國房地產企業「融創中國」,近日傳出美元債券違約,一筆7.5億美元離岸債券的付息寬限期截止,但有部分票據持有人尚未收到利息,代表違約,這也顯示中國房地產業,似乎正走向崩盤危機。目前中國前10大負債房企,債務規模都破千億,總額高達10.5兆人民幣,約新台幣46.8兆元。有房地產高管認為,現在融創中國的失敗,恐意味著其他主要開發商也將陸續違約,進一步打擊市場信心。
-
中國房企世茂賣全國資產救急 國資或成首批買家
2022-01-10 15:14:02中國房地產商世茂集團近日被指一筆人民幣6.45億元的信託產品違約而受關注。據報導,目前世茂正試圖出售中國境內所有開發項目變現,財務問題可能並非空穴來風。
-
又一中國房企無力還債 新力控股2.5億美元債券恐違約
2021-12-23 16:32:11去年中共提出「三條紅線」限制房企的融資額度,隨後一些中國大型房企:恆大、嘉年華、佳兆業等相繼發生債務違約。江西房產開發商新力控股22日在港交所發布公告表示,一筆明(2022)年1月到期的2.5億美元(約新台幣69億元)債券本金與利息無法如期償付。
-
新浪微博遭罰人民幣300萬元 股價跌至上市新低
2021-12-14 16:32:31中國大陸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信辦)14日發布消息稱,新浪微博被中共指屢次發布、傳輸違法訊息,遭罰款人民幣300萬元(約新台幣1300萬)的行政處罰,但網信辦並未具體說明,新浪微博此次遭裁罰的原因為何,僅說是依大陸「網絡安全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處置。
-
缺糧議題再浮台面 習近平罕問「糧食怎麼辦?」
2021-12-14 13:26:2212日,中共官媒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罕見地以習近平說「那麼糧食怎麼辦?」做為標題,讓中國的糧食缺口危機再度浮上檯面。
-
華融去年才暴雷 中國壞帳銀行長城二度延發財報
2022-07-01 22:46:15自從去年中國最大的壞賬銀行「中國華融」巨額虧損引發市場動盪以來,另一個國有不良資產管理公司——中國長城資產再度延期發布年報,6月30日發布聲明表示,公司錯過公布2021年度報告最後期限,引發投資者擔憂中國壞帳銀行的財務健康狀況。
-
中國壞帳銀行長城 二次延發2021年報告
2022-07-01 22:28:36自去年中國華融巨額虧損引發市場動盪以來,中國四大壞帳銀行之一的長城資產,6月30號也發布聲明,表示公司錯過公布2021年度報告最後期限,引發投資者擔憂中國壞帳銀行的財務健康狀況。這是長城資產第二次延期發布年報。根據外媒數據顯示,長城資產2025年到期的2.375%美元債券,利差擴大至5月初以來最大。根據彭博社的數據,長城境外債券共計40億美元,其中包括8月到期的10億美元債券。
-
外資撤離中國規模創紀錄 美媒析三大因素
2022-04-27 17:10:43根據CNN報導,由於中國政治和商業的雙重風險升溫,再加上其它國家利率上升,海外投資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撤離中國。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最新數據顯示,中國3月外資流失175億美元(約新台幣5120億元),創歷史新高,流出中國的資金包括112億美元債券,其餘則為股票。
-
中國房企再爆危機 正榮坦言無法贖回2億美元債務
2022-02-22 15:16:49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正榮地產集團上週承認可能無法在三月贖回一筆兩億美元(約新台幣54億元)的債務後,正榮地產21日香港股價一度重挫17%,年初至今已經下跌80%。
-
中共頻繁核酸檢測 民眾質疑官商勾結斂財
2021-12-14 22:25:48有大陸網友曝光,在沒有封城的低風險區,也被要求做全民核酸檢測,甚至攔路檢查。民眾質疑這可能是官商勾結進行斂財。
-
外資出逃!4月續減持中國公債420億人民幣
2022-05-20 17:05:42中國3月創紀錄的資金外流,外媒報導,根據中債登17日公布最新數據顯示,外國投資者4月份拋售了420億元人民幣(62億美元)的中國國債,是連續第3個月遭外資減持。外媒引述分析指出,由於人民幣走弱預期、中美利差倒掛、貨幣政策持續分化以及中國經濟前景走弱,市場普遍預期中國債券將遭到進一步減持,預計資本外流將持續到第二季度。
-
年底前要關300家!海底撈受疫情衝擊 北京上海門市紛關|中國一分鐘
2021-12-14 21:24:40近來,大陸火鍋連鎖店海底撈在北京和上海的部分門店被關閉,有顧客透露之前排隊等座的火爆場面已經不再,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先前表示,因該集團對趨勢判斷錯誤,他們年底前將在各地關閉約300家業績不如預期的門店。有券商分析說,整個行業受疫情打擊是海底撈關店的主要原因之一。
-
國際投資者正大舉拋售中共國有銀行債券
2022-07-13 16:39:06我們謝謝樊教授的分析。現在中國金融業出現異常狀況,國際投資者正在快速拋售中共國有銀行的債券。外媒報導,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和中國進出口銀行(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這兩家銀行,向俄羅斯債務人提供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貸款,投資者憂心北京對俄羅斯的貸款,遭到美國及其盟友制裁。從今年2月以來,全球投資者,已經紛紛拋售,合計多達270億美元的中國政策性銀行債券,相當於外國投資者持有這類債券總額的六分之一。
-
三大因素嚇跑投資人 外資撤離中國規模空前
2022-04-26 17:26:39中國的政治與商業風險升溫,讓外資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撤離中國。外媒報導,根據國際金融協會最新數據顯示,中國3月外資流失額高達 175億美元,約新台幣5075億元,創歷史新高,協會認為,海外投資者的這種資本外逃是「史無前例的」。外媒引述學者分析,中國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支持顯然是資本離開中國的催化劑。外媒報導也指出,地緣政治緊張並不是資金外流背後的唯一原因,美國的升息和中共當局對疫情嚴格封鎖,是另外兩個嚇跑投資者的重要因素。
-
房市持續低迷 今年迄今中國債券違約金額已近6千億
2022-07-19 16:21:53受到房市低迷影響,根據港媒南華早報報導,今年迄今中國債券違約金額已高達200億美元(約新台幣5982億元),倍增逾去年的違約總額。
-
中國地產商財務恐更嚴峻 野村:面臨三大挑戰
2021-12-22 16:16:55繼恆大集團、兆佳業等續爆發債務違約,中共日前祭出各項政策,試圖緩解開發商資金壓力,不過,據路透引述野村證券的最新報告指出,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未來幾個月恐怕將面臨更嚴峻的財務挑戰,包括拖欠工資、預售資金監管政策收緊、即將到期的美元債利息。
-
惠譽料中國房企流動性續受壓或觸發更多違約
2022-01-18 16:39:14中國房企面臨巨額債務壓力,且隨著中共進一步祭出調控措施,使得中國房市榮景或已不再。評級機構惠譽預期,今(2022)年中國房地產行業展望為惡化,中國房企的財務流動性將持續一段時間承壓,且可能會觸發更多違約事件。
-
國際投資者已拋售270億美元中共國有銀行債券
2022-07-12 15:48:19國際投資者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拋售中共國有銀行的債券,主要是擔心北京對俄羅斯的貸款遭到外國制裁。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自今年2月以來,全球投資者已拋售270億美元的中共政策性銀行債券。
-
監管趨嚴發展緊縮 中國網路巨頭面臨重整與裁員
2021-12-14 17:15:26隨著監管政策加嚴,中國網路巨頭今年業績普遍趨緩,內部面臨業務重整,連帶掀起行業內裁員潮。分析指,業界從盲目擴張到緊縮,理性發展成主流,業務與人員「優化」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