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太空產業成台灣「護國群星」 工研院提3期許

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副組長廖榮皇表示,台灣IC產業歷經20年,如今產值高達新台幣4兆元,占全球產值26.2%,相信台灣太空產業發展下去,將有機會成為「護國群星」。示意圖。(圖/GettyImages)

【新唐人亞太台 2022 年 07 月 15 日訊】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副組長廖榮皇今天表示,發射為太空產業火車頭,可帶動整體產業往前走,期許業者要有「3個ahead」。台灣IC產業歷經20年,如今產值高達新台幣4兆元,占全球產值26.2%,相信台灣太空產業發展下去,將有機會成為「護國群星」。

台灣太空產業發展協會、臺灣產物保險今天共同主辦「台灣太空產業發展元年起航研討會」,邀請廖榮皇以台灣低軌太空產業的機會與挑戰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廖榮皇首先解釋,衛星產業有四個次產業,包括衛星製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與應用服務,而衛星製造出來後,就要發射到太空中,其中發射就是產業火車頭,要帶動整體產業往前走,後續才有地面設備與應用服務。

廖榮皇以10日成功發射的台灣首枚混合式類衛星載具火箭為例,說明台灣太空產業以地面設備切入,這次成功可說是重要里程碑,而四個次產業需要同時規劃,若只著重某一塊,就無法形成健康的太空產業生態系。

不過廖榮皇也指出,2021年全球太空產業產值比2020年成長近150億美元,其中有73億美元用在地面設備上,而台灣太空產業有98%產值集中在地面設備,全球地面設備產值增加對台灣是利多。

廖榮皇在簡報也提及「2%到26.2%」的概念。他解釋,2%代表的是目前台灣太空產業在全球產值的占比,而26.2%,則代表台灣IC產業在全球產值占比。

廖榮皇說,目前全球太空產業產值逾4兆元,目前台灣IC產業產值也剛好超4兆元,要從「2%到26.2%」不可能一蹴可幾,但若把時間拉長到20年,就不是不可能。

廖榮皇表示,一如台灣半導體產業經過20年努力成為護國神山,產值達4兆元、26.2%占比,若台灣的太空產業也努力20年,有機會達到這里程碑,未來就會有「護國群星」。

廖榮皇也提出三個期許,第一,是台灣太空產業能Design ahead。他舉例,如工研院協助台灣企業與國外廠商合作,進行下一代甚至下兩代新產品開發,不要像過去台灣ICT產業老是被規格追著跑,只要規格換了就沒了。

第二是Think ahead,亦即聯想力。他說,當台灣努力在做地面設備時,也要多抬頭看天空,還有應用服務等很多可以做,新興產業要有聯想力,一個企業中不能只有工程師,也要有很多人幫忙想像新興市場的可能。

第三為Partnership ahead。廖榮皇表示,在產業不一定是有生意做才交朋友,也要透過各種管道,與各潛在夥伴合作,當未來有發展機會或議題時,別人才會想到台灣。

(新聞來源:中央社)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