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蛋白質
-
全台鬧蛋荒!營養師:蛋白質來源也不是「非蛋不可」
2022-02-15 18:49:06國內罕見鬧蛋荒,不過,從營養來看,想要攝取足夠蛋白質及其他營養成分,並不是「非蛋不可」,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1顆雞蛋的蛋白質含量約等於240c.c.豆漿,建議可以多喝無糖豆漿。
-
燕麥奶、牛奶、豆奶都有「奶」字 其中「非奶類」是它
2021-12-29 22:12:25咖啡免費添加燕麥奶!最近燕麥奶當紅,成為時下流行的健康飲品,不過,真有這麼神奇嗎?營養師提醒,燕麥奶屬於「全穀雜糧類」,主要成分為澱粉(碳水化合物),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但含鈣量少,且蛋白質不多,如想補鈣、蛋白質,還是應該選擇牛奶。
-
每個人都有25%腦中風機會 跟著營養師飲食建議減緩風險
2021-08-12 18:57:39血管硬化與高血壓都是腦中風高風險因子,世界中風組織(WSO)統計,全球死因腦中風排位第2名,每個人的一生中有4分之1機會發生腦中風,專業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在血管真正硬化前,可以靠著飲食習慣減緩持續惡化,使用植物性好油、吃低脂蛋白質來源、攝取水溶性纖維等都是關鍵。
-
近2成學童早餐常吃加工肉 蛋白質攝取量不當易變胖
2021-08-03 16:57:08調查發現,近2成學童常吃加工肉品,且集中在早餐,例如,像是,豬肉排漢堡、火腿等等。楊川瑩觀察發現,小朋友吃越多加工肉品,則排便越不順暢,且感冒頻率也較高。至於專家推薦的豆製品、魚類等蛋白質食材,學童則興趣缺缺,調查發現,僅11%學童常吃植物性蛋白質的豆製品,近4成每天吃不到0.5份優質蛋白質。
-
長輩口牙不好關乎全身健康 「舌頭」扮演重要關鍵角色
2021-07-08 15:36:02民以食為天,可是對許多年長者來說,牙口不好成為大問題,很多人都認為牙齒健康非常重要,年紀大容易掉牙讓飲食困難,事實上不論咀嚼食物與喝東西,甚至說話,「舌頭」機能都扮演重要關鍵,當年紀增長舌頭功能也會開始降低,不僅飲食和語言功能受到影響,事實上也關乎全身健康。
-
洗腎慢性病患染疫死亡風險高 日本教授提供飲食方針
2021-06-29 19:05:02台灣疫情發展至至今,已有超過600人死亡,絕大部分都有慢性病史,腎臟病須洗腎病患占了非常大比率,腎臟一旦發生病變就很難有恢復機會,保護與維持腎臟現有功能,降低發生腎衰竭機會,除了就醫接受治療外,飲食也非常重要,鹽分、蛋白質、鉀、磷、 熱量等攝取方式就相當重要。
-
網傳發燒不能吃這些?專家糾正:根本放錯重點!
2021-05-14 17:17:26食藥署表示,發燒是一種症狀,並非病因,應該找出了解導致發燒的原因,再者,食品並沒有治療疾病的功能,更不可能在發燒時,吃了哪些食物,就會讓病情惡化。如果發燒39.5℃以上、持續發燒超過24小時、年齡3個月以下的幼兒或兒童發燒伴有抽搐、活動力不佳、持續性劇烈嘔吐或異常哭鬧等,務必緊急就醫。
-
一顆蛋 四味藥 補氣血 通血路 | 談古論今話中醫(551)
2021-04-17 22:00:00雞蛋,又稱雞卵,或雞子。在中醫處方中,分別將其稱為雞子白(蛋清)、雞子黃(蛋黃)、蛋殼(蛋皮)和蛋膜衣(即殼裡的一層薄白皮)。 這一集很高興邀請到名醫吳國斌醫師分享雞蛋在中醫的應用。
-
一顆蛋 四味藥 補氣血 通血路 | 談古論今話中醫(551)預告
2021-04-10 22:00:00雞蛋,又稱雞卵,或雞子。在中醫處方中,分別將其稱為雞子白(蛋清)、雞子黃(蛋黃)、蛋殼(蛋皮)和蛋膜衣(即殼裡的一層薄白皮)。 這一集很高興邀請到名醫吳國斌醫師分享雞蛋在中醫的應用。
-
乳癌為何增生轉移?中研院發現蛋白質DSG2是關鍵
2021-02-08 16:30:15乳癌患者命運大不同,有人術後幾乎痊癒,有人則反覆復發,存活率偏低。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破解癌症惡化及轉移之謎,如果癌細胞裡含有蛋白質DSG2(Desmoglein2)且濃度變高,癌友較容易復發,且存活率明顯偏低。
-
吃塊蛋糕就醉了!英男患「自動釀酒綜合症」
2021-01-16 14:52:03一般人吃塊蛋糕可能會增加一些腰圍,但英國一名男子吃塊蛋糕卻會酒醉,即便他沒喝酒也是如此,因為他的身體會自動把碳水化合物轉化為酒精,讓他酩酊大醉。
-
雞毛也能吃?泰國研究員找到方法
2021-01-03 21:14:26泰國有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讓雞毛蛋白不僅可以食用而且能製成各種形式的雞毛蛋白,製造出仿雞塊乃至牛排的人造肉。把羽毛變成食物的夢想並非遙不可及。
-
防三高吃清粥小菜?營養師:蛋白質不足恐肌少症上身
2020-11-26 18:18:49不少上了年紀的人飲食講究清淡每天「清粥小菜」,要求自己少肉、少鹽、少糖、少油,認為這樣可以控制高血壓、高血糖等三高慢性疾病,但研究發現,如果長期缺乏蛋白質,恐導致肌肉量流失、肌力衰退,結果罹患肌少症,恐怕顧此失彼。
-
秋天吃柿子正當時 相關宜與忌營養師1次告訴你
2020-11-16 18:30:03柿子不能與螃蟹一起食用?這是農民曆常見的食物禁忌,但這是真的嗎?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以前沒有冰箱,海鮮容易腐敗,引發腹瀉,加上柿子屬於高纖食物,腸胃功能欠佳者吃太多,易引發腹脹腹痛問題,建議適量食用。
-
前日職選手靠「水煮蛋」減肥 專家:相當危險
2020-10-05 16:38:20雞蛋中含有豐富胺基酸、蛋白質,有助增加肌肉、燃燒脂肪,因此許多人減重菜單裡都有水煮蛋,甚至出現「水煮蛋減肥法」,3餐都吃水煮蛋。對此,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這是相當危險的減重方法,生酮中毒風險高於低醣減重。
-
寵物過敏原因以食物為主 原來是「蛋白質」惹的禍
2020-09-22 18:47:17入秋之後,天氣較為潮溼,部分寵物皮膚過敏症狀嚴重,整天舔腳、搔抓,或以牙齒啃咬皮膚,以致出現傷口,甚至滲血,讓飼主覺得心疼,動物醫院院長王聲文建議,帶寵物就醫,除了透過藥物來止癢外,並可以接受過敏原檢測,看看哪些食物碰不得。
-
逾半學童午餐蛋白質攝取不足 面對疫情恐保護力低
2020-04-24 21:18:33癌症關懷基金會2019年至2020年1月間在北中南,針對國小3到6年級學生舉辦600場營養講座。意外發現孩子吃營養午餐,不論動植物性蛋白質、蔬菜、全穀雜糧、蔬菜、水果,攝取份量都沒有到達標準,令人意外的是,59%學童動物性蛋白質攝取不足,70%豆類蛋白質攝取不足。
-
發現生命新證據 科學家首度在隕石上發現核糖
2019-11-29 14:10:09美國太空總署(NASA)公布一份最新研究報告,科學家在部分隕石中發現多種糖類化合物,糖類化合物是生命的關鍵組成物質,這些年代達數十億年之久的天體碎片中含有糖分,為外星生命理論提供了又一項支持性論據。
-
宿醉症狀令人不適 這幾招緩解可試試
2019-10-15 18:23:32宿醉是指在過量飲酒之後發生的症狀,大部分的人會感覺頭痛、疲倦和煩躁,噁心和口渴也是常見的症狀,嚴重程度因人而異,通常與飲酒量有關係。有些人會透過食物或飲料舒緩宿醉症狀,宿醉並沒有實際的治療方法,雖然有的食物可能有助緩解宿醉,但有的食物應該要避免。
-
吃草防火 上百山羊20天啃10畝
2019-10-04 14:51:58位於美國南加州的南帕薩迪納市消防部門,請來了牧場主人 在高火災風險區,放牧了上百隻山羊,從早到晚不停地吃草,希望減少發生野火的風險。
-
預防肌少症 優質蛋白質攝取與阻抗運動是關鍵
2019-07-26 15:24:30內政部預估2026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473萬人,占總人口數高達20%。專家提醒,老年人胃口較差、食量變小、蛋白質攝取不足,很容易罹患肌少症,容易影響肌力與活動力,一不小心跌倒就可能骨折,甚至必須長期臥床。
-
冰箱除霜很麻煩?新研究讓水永遠不結冰
2019-04-29 19:07:50冰箱常需要除霜是不是很麻煩?最新研究找到了讓水在零下263攝氏度都不會結冰的辦法。
-
又是防腐劑?保久乳能久放不是這原因
2019-03-07 17:53:19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大部分國人對於乳製品攝取量嚴重不足,尤其是上了年紀的銀髮族,在選擇鮮奶、奶粉、保久乳等乳品時,常不知道該選哪種。台安醫院營養師暨體重管理中心主任劉怡里表示,其實這些乳品的來源都是生乳,不同的是殺菌方法,一般建議以鮮奶為主,但奶粉、保久乳的營養成分與鮮乳差不多,只要規律飲用,對身體都有所幫助。
-
研究:魷魚吸盤蛋白質柔韌具彈性 或可替代塑膠
2019-02-28 21:38:22根據發表於化學期刊的一項研究,魷魚體內發現的蛋白質能用來製造永續的塑膠替代物。
-
生酮飲食極端減重 國健署提醒潛藏健康風險
2019-02-26 17:04:51減肥幾乎已成為全民運動,不少人選擇少碳水化合物、多脂肪的「生酮飲食」,短短1年就可以減重10幾公斤,營養師提醒,這是一種極端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幾乎不吃碳水化合物,身體只能燃燒脂肪,轉換成能量,雖然減重效果顯著,但背後潛藏致命風險。
-
豆製飲品種類多 專家籲:應依法規標示
2019-02-13 18:56:39近年來,豆漿已成為養生飲品,不少家長常買給孩子飲用,不過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國內豆奶與調製豆奶等產品含糖量偏高,以味全「雞蛋風味香豆奶」為例,每100毫升就含有9.4克的糖,喝1瓶等於攝取23.4克糖,就快超過每日攝取上限,如天天喝上2瓶,恐變成小胖子。
-
植物其實很聰明!能刪除無用記憶以保存能量
2018-12-12 21:11:29對於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一般人可能會試圖將它遺忘,以免影響情緒。在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則發現,植物似乎具有忘記的能力,能將不再有用的記憶消除,以免因為保留這樣的記憶而耗用能量。
-
國人健身潮 三大話題最熱門
2018-06-27 17:26:48近年台灣健康意識抬頭,國人越來越重視體態、塑身等議題,健身需求也逐步提高。在這股風氣之下,健身市場自2007年的低迷慢慢復甦。
-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受不了
2018-05-17 09:51:00高蛋白質飲食成為很多意圖減肥人士的日常飲食方式,但這種看似健康的飲食卻帶來嚴重的副作用。專家表示,食用過多蛋白質會增加腎臟負擔,久而久之,腎臟就會受損,引發各類腎病。
-
鮮蝦美味又營養但吃法有講究
2018-04-26 09:47:00蝦肉肥嫩鮮美,老少皆宜。它富含蛋白質,且脂肪含量很少。營養師表示,蝦的飽和脂肪含量很少,反式脂肪為零,是一種健康的食物。但如何挑選和料理蝦,使其能發揮最大營養功效,也是有講究的。
-
提升免疫力 多吃這些營養好食物
2018-03-28 10:30:00免疫力的好壞,決定一個人健康與否。環境的汙染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破壞免疫系統;而營養不均,也會導致免疫機能失調。為了提升免疫力,要均衡攝取有益的營養素。
-
最新飲食指南出爐 3大修正重點報你知
2018-03-15 15:00:11最新飲食指南出爐!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公布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培養民眾建立正確的健康飲食觀念。國健署發現,國人普遍蔬菜、水果吃太少,蛋白質、澱粉常過量,飲食型態可說普遍未達均衡飲食標準,希望民眾均衡飲食才能更健康。
-
阿茲海默症新研究 專家:多吃蛋白質或有幫助
2018-03-12 17:32:05看過許多描述阿茲海默症的電影,都相當震撼人心,病患的恐懼、家屬的辛勞,都令人感到不勝唏噓,因此,預防阿茲海默症的發生,就顯得特別重要,尤其是從飲食中去預防得病,更顯得方便、實際。現在就有研究表示,多攝取蛋白質食物,將有助於預防阿茲海默症上身,研究發表在《阿茲海默症雜誌》(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
眼淚透露健康警訊 美研究:可檢測帕金森氏症
2018-03-01 18:18:03當年紀漸漸增長,出現一些比較特別的狀況時,就要注意了,很有可能是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初期並沒有明顯的特殊症狀,因此,家中長輩如有莫名的疲倦、輕微的肌肉痠痛或是抽痛、抖動等,就要提高警覺。目前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透過眼淚就可以知道有沒有罹患帕金森氏症,研究將於4月份在美國洛杉磯神經病學會上公佈。
-
希望孩子比預期更高 補對營養是關鍵
2018-02-01 16:33:48小孩高不高,父母遺傳佔了很大因素,不過,矮個子的爸爸也別灰心,研究發現,父母遺傳給小孩的基因雖然決定了預期身高,但如果能夠重視營養、睡好、多運動,就可能比預期身高還多出7.5公分。
-
老年失能殺手「肌少症」 醫生教你幾招預防
2018-01-25 21:54:26「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殺手,根據研究顯示,年齡越高罹患肌少症機率就越高,而且肌少症的患者死亡機率也越高,特徵是,持續且全身普遍地覺得沒力氣,嚴重甚至伴隨著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生活無法自理,該怎麼預防,醫師告訴你。
-
不是運動就能甩肉 運動前後吃什麼是關鍵
2017-12-22 16:33:13以前常聽到人說「運動後絕不可以吃東西,不然會胖更快」,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運動保健系講師邱柏豪指出,這個觀念現在可是大大NG!要知道,運動的前後階段,會有不同能量的轉換,像是剛開始運動前期約20至30分鐘,身體會先使用肝醣做能量的轉換,接下來才開始消耗脂肪。 但由於脂肪的能量轉換較慢,且脂肪分解需要氧氣,此時若脂肪還來不及分解,身體便會選擇改消耗蛋白質來替代。但蛋白質是肌肉生成的重要元素,若在運動中被消耗掉,自然運動後增肌減脂的效果便會大打折扣。
-
「豆中之王」黃豆補腦、護心 4種吃法可抗病
2017-08-07 16:35:00黃豆屬豆科植物,常被用來做各種豆製品。黃豆富含營養,有「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綠色的牛乳」等美稱。
-
吃對早餐會瘦 補充蛋白質是重點
2017-04-12 20:16:00據中央社報導,董氏基金會引用研究並且表示,早餐吃比較多蛋白質者比吃較少蛋白質者,脂肪消耗較高、血糖穩定、飢餓感降低,且午餐攝取量變少,長期下來有助控制體重。
-
飲食中少了這種營養素 減肥不易成功
2017-03-06 19:35:00有些人會藉由控制飲食或吃減肥餐來減重,但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飲食中的蛋白質不足與不健康的體重相關,亦即飲食中若缺乏蛋白質的話,減重計畫不容易成功。
-
破解5迷思 這樣「吃素」才健康
2017-02-10 17:30:00目前崇尚素食者越來越多,營養師常常被諮詢:「吃素到底好不好?會不會營養不良?」等問題。讓我們一起看看吃素的常見迷思,以及可採取的應對策略
-
秋蟹肥美勿貪食 醫師:三高少吃為妙
2015-10-01 21:51:58已進入十月,秋意漸濃,是吃大閘蟹的季節,大閘蟹美味且營養豐富,但含高蛋白質與膽固醇,醫師建議,一般健康成年人,每星期不能吃多於兩次,每次不多於兩隻,至於大閘蟹宴,比一般原隻清蒸大閘蟹膽固醇含量還要高,還是少吃以保健康。
-
生活大智慧(30)吃出健康的五穀米
2014-06-25 14:14:35糙米摻白米一起煮,既營養又可增進口感。
-
顧好爸爸媽媽阿公阿嬤的健康 吃什麼最好? |談古論今話中醫
2011-12-29 05:56:11要養生就要飲食均衡。老年人飲食需要注意到的事項。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