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發明系列】古代建築術(上)

【新唐人】【中國古代發明系列】(4-1) 古代建築術(上) (秦代 - 唐代)一、朝代文化的象徵長城始建於西元前五世紀的戰國時代,當時北方各諸侯國沿北側邊境築邊牆,以防禦匈奴南下。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兵北伐匈奴,連通各國長城。據《史記蒙恬傳》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除制塞,起臨濼,至遼東,延袤萬餘裏。”自秦朝開始,以長城分水的關內地帶,先後更易了15個帝王朝代,歷時2000多年。北築長城的同時,秦始皇于京畿腹地修建宮殿皇陵。唐杜牧《阿房宮賦》寫道:“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長橋臥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現今挖掘的一處阿房宮夯土台遺址,東西綿亙1000余米,南北寬約500米。長城、阿房宮和秦俑,凝聚了兵征天下王者治國的一代文化,也是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跡和典範。二、榫卯和瓦當木構瓦頂是中國古代建築獨有的特點,用於構木結架的榫卯工藝早在石器時代已在中原使用。從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榫卯殘木推測,距今7000年前,古人已掌握木構榫卯技術,卯孔方整,反映古人的木構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古代傳統的木構建築一般是先沿房屋進深在柱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疊數層瓜柱,在各層梁頭與脊瓜柱上安置檁,以聯繫構架與承載屋面。檁間架椽子,構成屋頂的骨架。整個房屋的建造上,不用釘卯,完全使用榫卯技術使柱梁構成一體。建築正面每二柱之間稱為一間,若干間並聯組成一座橫長矩形的單體建築,進而組成院落和城郭。魯班,春秋時魯國人,生於西元前507年。據史書《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世本》、《墨子》等記載,魯班曾發明了曲尺、墨斗、鑽鑿,鎖、木鳥 、雲梯等許多木工工具(曲尺、墨斗、鑽子、鑿子、鏟子、石磨、鎖、機動木馬車、木鳥 、雲梯、鉤強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魯班由此被奉為古代木工巧匠的鼻祖。最早的陶制瓦匹,出現於西周初期,距今大約3000年左右。西周瓦分為筒瓦和板瓦,用於屋頂防水,簷頭的筒瓦稱為瓦當,板瓦稱為滴水。瓦面飾有篆文,雲龍圖案。從出土的東漢寧城市井地圖看,漢時的城扈築有廟宇、城垣、城門、街巷、衙署和市場等。三、廟宇建築1。 佛窟佛教自東漢年間傳入中原後,各地相繼開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佛寺有大同雲�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等。據敦煌藏經洞遺書 P. 3720號和莫高窟第 156窟前室北壁左上方的墨書《莫高窟記》中也記載:"右在州東南甘五裏三危山上。秦建元中,有沙門樂尊,仗錫西遊至此,巡禮其山,見金光如千佛之狀,遂架空鐫岩,大造龕像"。秦建元中,為西元 366年。莫高窟從南到北全長1618米,至今還留有492個石窟,其中保存有2000尊以上千姿百態的塑像和許多瑰麗的壁畫。相傳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歷經北魏至元,由歷代藝術家和能工巧匠累積完成。北魏時期的佛像塑像,體格高大,額部寬廣,鼻樑高隆,眉眼細長,頭髮呈波浪狀,袒露著上身,留下了印度藝術的濃重印記。唐代,莫高窟的雕塑達到了頂峰。雕塑在洞窟的正中,以釋迦牟尼為中心,佛像面容溫和慈祥,神情莊嚴從容,服飾華美。金剛威嚴、正直、勇猛、堅毅;菩薩面龐圓潤,嘴角帶著微笑,胸臂袒露,衣裙輕薄。莫高窟共有塑像2415尊。最大的高30多公尺,最小的只有十幾釐米,是佛教雕塑藝術的寶庫。莫高窟的壁畫絢麗多彩。這些壁畫描繪的主要內容有:佛經故事佛前生故事,尊像圖,和裝飾圖案。2。寺殿南北朝期間佛教盛行。據記載,北魏建有佛寺三萬多所,僅洛陽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山西五台縣佛光寺大殿,始建於南北朝471-499年間,主體是供奉釋尊的大雄寶殿。現存最早的木構樓閣式建築是天津獨樂寺觀音閣。始建于唐代984年。樓閣分三層建造,高23米,歷經千年,仍完好無損。斗拱是中國木構架屋簷中特有的構件,源于秦漢年間。鬥是鬥形墊木塊,拱是弓形短木,它們逐層縱橫交錯疊加成一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頭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載和向外挑出的屋簷。獨樂寺觀音閣上下簷的斗拱粗大雄偉,排列疏朗,起著承重作用。整個大閣的斗拱種類繁多,因位置和功能的需要不同,共採用了24種結構,和其他構件配合,組成一個優美統一的整體。據文獻記載,獨樂寺自遼代重建以來,曾經受過幾十次地震,卻安然無恙。 3。古塔古塔是古代廟宇建築的又一大特徵。古塔來源於古代印度的佛塔,同時溶入了中國古代的建築工藝。早期的古塔用於安藏佛骨舍利和供奉佛像。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建於遼代,1056年間,是現存最早的多層木構建築。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五層六簷,間夾暗層九層。各層均用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木柱之間使用了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複梁式木架。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刹。塔每層簷下裝有風鈴。木塔繼承漢唐重樓建築形式,廣泛採用斗拱結構,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是古代建築的典範。四、趙州橋隋、唐時期古代建築進入成熟階段。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現今河北趙縣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拱券石橋趙州橋。橋面37.37公尺,加上南北兩座橋頭全長50.82公尺,橋寬9公尺,橋高7.23公尺。石橋兩端為開放式造型的三角壁拱洞,是由兩端橋面與拱環之間所形成的夾角三角形部分,又稱為側拱。這四個側拱在漲水期間就成為排水口,能有效減低水流對石橋所造成的壓力。趙州橋在1300年間,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卻安然無恙。架設的橋墩地基堅固無比,重量測定也極其正確,直到一千三百多年後的今天,兩端的橋墩僅僅下沉5釐米。趙州橋是一緩和優美的弧型,橋高雖只有7.23公尺,可是其坡度卻很適合馬車與人的通行。五、唐代 - 古代建築技術的綜合和完備唐代,國力富強,朝疆遠拓。首都長安與東都洛陽繼續修建規模巨大的宮殿、苑囿、官署。在全國,出現了許多著名地方城、商業和手工業城,如廣陵(揚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寧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荊州(江陵)、廣州等。由於工商業的發展,這些城市的佈局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在都城和地方城鎮興建了大量寺塔、道觀,石窟佛寺。遺留至今的有著名的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南禪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興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尋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間,建築技術更有新的發展,木構架已能正確地運用材料性能,建築設計中已使用「材」制為木構架設計的標準,朝廷制定了營繕法,用於指導繩墨和繪製圖樣。上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