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古樂復興-御座樂(上)

【新唐人2006年1月5日】已消失了一百多年的音樂如何讓它重現江湖呢?

【藝海漫遊】(113) 古樂復興-御座樂(上集)

  2005年7月,由比嘉悅子帶領團員來到台灣做國際交流性的演出。身著華麗服飾的團員們端莊爾雅的儀態,悠悠然的演奏著優美的古樂,然而這些卻是他們花費了十年的時間,不斷辛苦努力的學習研究才得來的成果。

比嘉悅子:「御座樂」就是屬於琉球的室內禮儀音樂,在1392年十四世紀末的時候,從中國傳進琉球,然後學習明朝的禮儀音樂;在琉球王府時代,當國王要繼承王位的時候、還有當中國有重要客人來的時候,到了十七世紀後,則是用在上江戶向將軍問候的時候,所演奏的重要音樂。

在明朝時期,琉球王國曾經和中國保持密切的往來,當時中國冊封使節到琉球的時候,把「御座樂」傳到琉球,而琉球也藉由到中國朝貢的機會學習了中國音樂。

現在琉球的首里城是重新建造的,因戰爭的關係,整個首里城連同城內的文物包括「御座樂」的樂器、資料也一併燒毀殆盡。

比嘉悅子:復原的時候,因為首里城已經被燒毀的關係,資料都沒有了,所以復興的工作就非常的困難,雖然這樣,演奏「御座樂」的人,只好到江戶將軍住的地方,因為當時演奏「御座樂」的樂器被保存在德川縣,我們找到那些資料,然後也做了研究,最後再將德川縣樂器的相關資料,交給台灣的陳焜晉老師,請他做樂器的復原工作。

陳焜晉:那當我看完他們這些資料之後,我發現這些音樂、這些樂器其實跟「南管」關係不大,真正跟「南管」有關係的,大概只有三弦樣子都一樣,其他樂器倒是跟「北管」的樂器戲樂,也就是文場戲樂方面有關係。

陳焜晉:第一批大概做了將近七、八個月,日本人所要求的,都是比較非常復古,現在的東西他們是不要的,我們「南管」音樂比他們更古,所以我們做「南管」樂器,那種古老的感覺沒有問題。

琉球「御座樂」的樂器,他們給我的資料裡邊,一共十八樣他們叫十八點,十八種有十九件,其他有一件是兩種,兩樣樂器就是,笛子有一個長、一個短的,其他的樂器包括打擊樂,包括彈的、吹的、拉的都有,那很多在我們目前,中國已經都不用了,我們不敢講失傳了,至少都已經沒有在用了。

「御座樂」的樂器裡,有一個是現代人連看都沒看過的樂器-「提箏」,它是外形長得像「古箏」,但是在尺寸上又小了很多,而最特殊的是「提箏」的演奏方式,像西洋樂器小提琴一樣,是拿在手上用拉的。

有著長長的琴桿彈撥樂器-「長線」,源自中國的「阮琴」,和現在改良後的「阮琴」有很大的不同了,「長線」保持著明朝時期的古味。

「月琴」最早也由「阮琴」演變而來,在晉朝時就已經流行,所以它的歷史久遠,流傳廣泛。「琵琶 」因彈奏方法而得名,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從盛唐年間的敦煌壁畫上很多樂舞的場面中都可以看得到「琵琶 」,可見當時的盛行的風潮了。

「三線」是三弦,「四線」則是四條弦。日本的古畫中經常可以看得到「三線」,「三味線」早已成為道地的日本樂器。

陳焜晉:基本上在台灣的「南管」,沒有像大陸在文革以後,那麼大改變,還保存原來那種感覺還在,我想音樂的東西感覺很重要;技術那是另外一個層面,技術可以克服,就是說傳統那種古樸的感覺,你要牢牢在心裡邊建立起來的話,這個東西不容易,要對它有認識,要接觸、要能夠浸淫在它那種音樂裡邊,那種生活裡邊要很長一段時間,你才能夠從內心裡邊去體會,它的一種內涵在,因為古老的東西跟現在的東西截然不同,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現代的一些學者,他們在學古代的東西的時候,常常用現在的思維,來評判古代的東西,這是一個非常大的一個誤差。

在台灣,「南管」還保留著千年前的古味,而完成復興的琉球「御座樂」則力圖保留明朝的味道;然而,在發源地的中國,經過一場文化大革命之後,古老的文化已蕩然無存,身為傳統音樂家的陳焜晉不禁發出無限的感慨。

「南管」古樂器製造家陳焜晉表示,琉球「御座樂」的樂器的製造,是極富挑戰性的世紀文化工程,他花費了很大的心力才把它們製作完成;過程雖然辛苦,然而對參與其中的他,看到「御座樂」能完成復興,豐富的呈現在觀眾的眼前,他也感到非常的欣慰。

復興百年古樂「御座樂」的過程中,完成了樂器的製造之後,在下集中,繼續為觀眾朋友介紹他們在演奏方面的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