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國】何清漣: 難以承受的重負 – 社保篇

【新唐人2008年7月14日訊】 新唐人電視臺『透視中國』製作組報道:二仟零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倍受關注的『社會保險法「草案」』,在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被提請審議。『社會保險法』的起草始於一九九四年,其「草案」曾兩度上報中共國務院,但都因各方觀念和利益衝突,引發激烈爭議,而未被通過。最新版本的『社會保險法「草案」』是由中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牽頭起草,並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後送審的。

【主持人】二仟零四年九月,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了『中國社會保障狀況和政策「白皮書」』, 首次向大衆公開社會保障的政策和狀況。「白皮書」對中國社會保障體系是這樣定義的:

【旁白】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救助和住房保障等。其中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主體。它包括五大險種,即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

【主持人】世界各國對社會保障的定義各不相同, 但從他們的社會保障實踐來看,政府作爲社會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主體,充當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他能否完全履行職責, 對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和完善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下面是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董克用教授,給「社會保障」下的定義:

【旁白】「社會保障」是政府爲主體,依據法律,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幫助公民在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或者由於各種原因,生活發生困難的時候, 給予物質的幫助。「社會保障」主要包括社會救濟﹑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三大領域。其中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主體。

【主持人】社會保障制度關乎百姓的生、老、病、死,涉及千家萬戶的經濟權益。在今天的『透視中國』的民生系列的節目中,著名經濟學家何清漣女士將從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三個方面,爲我們解析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真實狀況。

【何清漣】社會保障系統實際上就是「三大保險」。一個是「養老保險」;一個是「失業保險」;還一個呢 就是「醫療保險」。按照西方國家的通行標準,國家應該承擔本國國民的社會福利,因爲他們是納稅人。「養老保險」就是做到「老有所養」;「醫療保險」就是做到「病有所醫」;「失業保險」就是做到你沒有工作的時候,也能夠按照低標準撫養你一家的人口。

【記者】那目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狀況是什麽樣的呢?

【何清漣】中國在計劃經濟體制時代是「單位福利制度」,就是一個人的福利退休、醫療、住房、子女受教育都跟這個單位本身的性質很有關係。如果是一個很大的國營工廠,比如二汽、 一汽、石油化工,這樣的單位基本上就是一個「工業城」。它裏面從幼稚園一直到高中,甚至大學、醫院都有。這叫做是「企業辦福利」。

中國在進行企業改革以後,覺得「企業辦福利」壓力太大、負擔太大,所以開始把這些包袱慢慢甩出來了。到了九十年代中後期朱鎔基的改革,就是從改革這幾大福利制度開始的。但是福利制度,你不以這種形式給人民,你就得以另外一種形式給。那麽中國的問題在哪里呢?就是取消了舊的制度,而新的又沒有有效地運轉;有的就是有名無實。

以養老保險爲例,原來是由單位裏面支付退休工資,現在單位不支付了,那麽這些人就得參加社會保險的養老保險。按照中國的制度這個養老保險由三塊構成:一塊是政府補貼;一塊就是企業按照你的工齡、工資等等有一個計算標準;還一塊個人負擔部分,大概是保險金額的百分之十左右。這叫做「三家共同負擔」。

比如在深圳,地方經濟比較好,所以它的社會保險制度有效地建立起來了,上海也不錯,廣州也建立起來了。就是說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架子搭起來了,但是在具體運作上有很多很多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養老保險的覆蓋面過於狹窄。那麽就是按照中國政府自己公佈的資料,一九九六年已經有百分之九十五的退休人員參加了養老保險;百分之七十九點幾的在職職工參加了養老保險。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根據美國「蓋保德」公司的調查,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參加了養老保險,那就是說百分之七十五的人沒有參加。

中國社會保障基金協會理事長項懷成,也是前中國財政部長,曾經在前年有一個著名的講話說:中國現在總共只有一億五千萬人參加了養老保險,占總人口只有百分之十二。即使是參保面比較高的城市人口也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參加了養老保險。至於農村裏面呢,只有百分之六點幾的人參加了養老保險。

第二個問題呐就是保險的額度過低。比如在農村裏面只有四百七十七元人民幣一年,那麽就是城市的人,他們的保險額度也是比較低的。

第三個問題就是社會保險基金的缺口非常大。養老保險金出現了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叫做「空賬」。「空賬」這個詞呢,你要翻譯成英文,真的找不到對應的詞。我問了好多人沒辦法翻但是要解釋,就很簡單,就是有帳號,沒有錢,等於這些人退休了將來拿不到錢,因爲政府的補貼進不去,企業有的也不願意交,那麽個人交的那一塊微乎其微,形成了一種特有的「空賬」現象。而且「空賬」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到底有多少呢?中國政府不講,我是搜索了多少年,搜到一些資料。

在一九九七年,積欠了一百四十億;二仟零三年時是六千億。但是到二零零四年的資料呢,根據項懷成的說法,就是那一年就增長了四千億,就變成了一萬億。一萬億積欠的養老金,這個數額就相當高,因爲相當於中國一年GDP的將近百分之十。那就是說政府償還的難度很大。

【主持人】二仟零六年二月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發佈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的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那麽老齡化是個什麽概念呢?

【旁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一個國家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率在百分之七至十四之間,被稱爲是老齡化國家。而國際上通常將六十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百分之十,或者六十五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百分之七的國家,被稱爲老齡化國家。

【主持人】由於中共在人口上政策的失誤,導致了一九五三至五七年和一九六二至七三年兩次中國的人口生育高潮。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中共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 曾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長。然而與此同時,也使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老年人口的比例迅速提高。下面是一則來自上海東方衛視的報道,說的是目前上海人口老齡化的情況,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背景新聞】 上海老年人口最新資料顯示,目前上海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八十一點零八歲。其中男性七十八點八七歲,女性八十三點二九歲。這一資料已經雙雙超過世界發達地區,男性七十三歲,女性八十歲平均預期壽命。統計顯示,上海六十歲及六十歲以上老年人口,到達二百八十六點八三萬,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點八。其中八十歲及八十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口,就約占兩成,爲五十點二四萬人。

【主持人】從上海一地的情況,我們不難窺見到中國大陸所面臨的老齡化的形勢相當嚴峻。那麽如何妥善解決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問題,無疑是執政著應對老齡化挑戰,需要重視和解決的首要問題。

中華民族素來有尊老﹑養老的美德,因此家庭養老一直是最主要的養老模式。 然而如今這一傳統的模式正在受到衝擊。下面這段錄像所反映的問題, 可以說在中國大陸非常具有代表性.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錄像】青青是北京右安門某小區剛剛誕生的寶寶,由於青青的父母都是獨生子女,這個剛出滿月的小傢夥成了六個大人爭相疼愛的孩子,青青是是典型的「四二一」寶寶。

殷小姐: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還有爸爸、媽媽都圍著他一個人轉。但是等她二十幾歲了之後,她要把所有的關愛都還給老人的時候,她的壓力就大了。

青青的母親殷小姐現在就開始爲孩子擔心了,二十年後這個「四二一」寶寶成家了,小家庭很可能要贍養十二位老人。

而目前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北京百分之三十五的市民要贍養四位老人;百分之四十九的家庭要贍養二到三名老人。

【主持人】家家有老人, 人人會變老. 隨著中國大陸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 爲百姓提供養老的社會保障,已經成爲執政當局必須面對的挑戰。

【何清漣】中國現在「老齡化」面臨的最大挑戰在哪裏呢?就是「老有所養」可能很難做到。爲什麽呢?其實中國人說「養兒防老」那是寄希望於兩點,一個是子女多;第二個就是子女有能力養老。在新唐人『透視中國』采民生系列的「教育篇」中,我曾講到過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出現了「啃老一族」;還有就是青年人失業率過高的問題。這個現象現在非常多;而且還出現了上一代還要繼續撫養下一代成年子女的問題。在農村很多地方並不養父母,村委會每年要裁決很多這樣的案件。所以農村的人等到喪失勞動力了,他們的處境是很悲慘的。我覺得中國現在從一個前現代化的農業社會,往一個現代化社會過渡,一定要完成養老制度的轉變,從「養兒防老」變成依賴社會福利制度,這中間政府的責任至關重要。

【記者】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開始逐步地進入老年化的社會,西方的人提出了一個「銀髮工程」,對中國的老年市場有很高的投資欲望,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何清漣】因爲國外許多國家都是高福利制度,其老人的購買力並不太差。因此按照外國人的想象,有三億人的中國老年市場,其購買力前景應該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大概從五年前就開始有「銀髮産業」一說。很多人就紛紛到中國去調查,想到中國去辦養老院、 養老護理;還有針對老人的各種各樣的消費。美國的「蓋保德」公司接受了一個調查任務,並完成了一個「銀髮産業」的報告,得出的結論和大家的預期有很大的差距。『報告』說中國參加了養老保險的人只占總人口不到百分之二十五;而公務員只占這百分之二十五中間的百分之三左右。其結論是中國老年消費市場的前景並不好。自從這個『報告』公佈以後,西方有關「銀髮産業」的夢開始褪色;到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人再提了。

【下節導視】

昔日待業 社會保障恩澤難及

今日失業 失業保險不被覆蓋

難以承受的重負 – 社保篇 透視中國 正在播出

【旁白】就業是民生之本.。根據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預測,「十一•五」期間,中國每年需要就業的人數將達到二千四百萬人。然而,可安排就業的人數僅爲一千二百萬人左右。嚴重的失業問題將成爲中國大陸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

【主持人】失業是個全球化的問題, 許多國家通過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來解決這一難題。中共建政後曾於一九五一年頒佈實施過『勞動保險條例』,其中規定了老年、工傷、生育、遺屬等專案的保險辦法。然而當時由於執政者不承認社會主義存在「失業」問題,因此「失業保險」被排除在社會保險體系之外,而「失業」 一詞也隨之在官方的話語系統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待業」和「下崗」。

【旁白】一九八六年,爲配合國有企業改革和勞動制度改革,國務院頒佈了《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規定對國營企業職工實行職工「待業保險」制度,但參保者多爲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

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二日,國務院發佈『失業保險條例』。正式將「待業保險」改爲「失業保險」;將「待業救濟金」改爲「失業保險金」,並擴大了保險物件的範圍。

【主持人】中共發佈的『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十•五」末,城鄉就業人員已達到七點六億人,但實際參加基本失業保險的卻僅爲一點零六億人。這就意味著有百分之八十六點一的從業人員,並未被失業保險制度所覆蓋。

【何清漣】中國的「失業保險」存在非常多的問題,首先是有三大群體不在「失業保險」覆蓋的範圍之內。哪三大群體呢? 第一個就是私人企業和外資企業員工;第二大就是國營企業。國營企業工人要到二零零七年以後才被承認是失業,目前都是用「下崗」這個稱呼;第三大就是「新失業群體」。「新失業群體」指的是十五歲到二十九歲這一個年齡段,具有初中、 高中畢業、或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的人。他們沒有任何「失業保險」。這個失業群體其實沒有精確的統計資料,但是他們的失業比率高於社會的普遍失業率,達到百分之九。根據對武漢、廣州等幾個大城市的調查,最後已經得出結論就是「新失業群體」的總數,已經絕對超過「老失業群體」,就是國有企業的下崗工人,這三大群體不在覆蓋之內。

那麽到現在爲止到底有多少人參加了「失業保險」呢?二零零五年的最新資料是有一億零六百多萬人參加了「失業保險」,那麽真正領到了失業保險金的人是多少呢?它只占失業人數的百分之十多一點。這就是「失業保險」被稱爲「強勢者俱樂部」的原因。因爲能夠享受「失業保險」的只有國有企業被承認爲「失業」的那部分人。

我也看到一份資料說「失業保險」並不是全額發放。比如這個月要給三百人發失業保險金,但是這個月是這一百人領;下個月是另外一百人領;再下個月輪到另一百人領。但是它在上報時,它都說三百人領到了失業保險金。這就被叫做是「不足額領取」。還有的就是「拖」,就是只發一部分。但是能領到的已經算是很不錯了,因爲許多人根本就領不到。

【記者】剛才您說「下崗」職工,不在社會「失業保險」裏面,那他們的生活出路在哪里呢?

【何清漣】對國營企業的「下崗」職工沒稱爲「失業」的,他們領取的是「下崗」的津貼,現在「失業保險」實際上只有失業者的百分之十左右才能享受到。所以你指望它能夠真的給失業者提供多少保障也是一個問題。

「勞動與社會保障部」二仟零七年在公佈的公報上並沒有寫去年的實際的總失業人數達到多少,但是我們要這樣去找出資料,就是看今年需要就業的人數和提供的工作機會是有多少。比如「發改委」就說了今年需要就業的人中最後只有一千一百萬能夠得到工作,還有一千五百萬根本得不到工作。那就等於有兩千六百萬人失業吧。不過中國政府不喜歡把它叫做「失業人口」,因爲他們覺得叫「失業」不夠體面。

【下節導視】

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

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

難以承受的重負 – 社保篇 透視中國 正在播出

【背景新聞】中國社科院今天發佈的二零零七年『中國社會藍皮書』指出,在城鄉居民看來「看病難看病貴」、「就業失業問題」和「收入差距貧富分化大」是目前最突出的三大社會問題。排在第四到第十位的依此是:「貪汙腐敗問題」、「養老保障問題」、「教育收費問題」、「住房價格過高」、「社會治安問題」、「社會風氣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看病難看病貴」被排在第一位尚屬首次。

在二仟零一年至二零零五年的『社會藍皮書』中,「下崗就業問題」一直是城市居民關注的首要焦點。而在二零零六年的『社會藍皮書』中,城市居民關注的首要問題是「社會保障」。

【主持人】住房、教育、醫療問題一直是大陸社會關注的焦點,對此有著切身感受的民衆,甚至把它們稱爲新「三座大山」。毛澤東當年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形容爲壓在中國百姓頭上的「三座大山」。而今民衆用新「三座大山」來形容教育、住房和醫療帶給他們的受剝削、被壓迫的感受。那麽相較之住房和教育,醫療帶給百姓的重負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下面這兩段錄像是大陸記者在北京兩所醫院的採訪,看了之後您會對大陸百姓的「看病難」有所體驗。

【錄像_1】 (淩晨六點,北京同仁醫院挂號處)

患者A:我們已經三個禮拜沒挂上了。

記者:您來這兒多長時間了?

患者B:來這兒有十多天了

記者:來見到醫生了嗎?

患者B:沒見到。 就想下午見。

記者:那這十幾天在北京都幹什麽了呢?

患者B:住著嘛。

記者:就等著挂號

患者B:等著挂號

患者C:太難了,太難了。我們從東北來,到同仁醫院看眼睛,好幾天都沒看上,就這麽費勁。

【錄像_2】(淩晨六點,北京某三甲醫院)。

記者:您好,我想麻煩問一下您是早晨幾點過來排隊的?

患者A:早晨我們四點鍾從家出來,五點半到的這兒。我們是天津的。

患者B:我從河北來的,(夜裏)十二點就來了,到這兒也沒排上。挺累的,還沒有睡醒呐。

在醫院的挂號大廳裏七點鍾開始挂號,六點鍾就已經人滿爲患。許多人由於是異地看病,不僅要承擔較高的醫療費;抵抗旅途的疲憊,還平添了許多花銷。

患者C:光挂號費就三百,這還沒排上隊呢到現在。

患者D:來三天了,禮拜一到現在還沒看上呢。

記者: 花了多少錢了現在?

患者:光住店還不得花二把百多。

患者E:這次手術費化了三千,第一次手術到第二次手術中間,花的來回的車費、吃飯亂七八糟的,比手術費還貴呐。

【主持人】通過這兩段錄影,我們對大陸百姓「看病難」有了一定的瞭解;那麽「看病貴」又是怎樣的情況呢,讓我們一起來來聽聽何清漣女士是怎麽說的。

【何清漣】中國老百姓承擔的醫療費用,在近十年內上漲的非常快.一方面是醫療衛生總體費用大大增加。從一九八四年的一百四十多億,一直漲到二零零五年的六千六百多億。中國的經濟至今爲止已經持續高速增長了二十多年了,但是政府在衛生費用中間的負擔比例,卻在逐年下降,而百姓的個人投入逐年增加。現在由老百姓負擔的醫療衛生費用,占到整個國家投入的百分之五十五點五。

一方面 中國城市的個人收入保持在每年增加平均百分之八點九;農村裏是百分之二點四。但是醫療衛生費用的支出,在城市,是人均百分之十三點幾;在農村,是百分之十一點幾。它遠遠高於人們收入增長的幅度。與此同時,教育費用、住房增長得更快。

因此大家都害怕生病,對生病的恐懼感是相當大的。有病不去看的,在城市,有五六成;應該住院而不敢住院的人也占了四五成;在農村,百分之七十幾的人有病不敢去看,硬要把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不治之症。

近幾年來我幾乎每年都看到中國登載這樣一類的消息,湖北姓陳的夫婦就是因爲得了絕症無錢治病,他們最後只好抛下自己的兒子,雙雙捆在一起跳江自殺。這個案件登出來以後全國各大報紙和網站都紛紛轉載。還有的人,家裏人有病治不起,他就自己說要賣腎,然後就換取醫藥費給家裏人治病。等於家裏原來是一個病人,現在因爲要給這個病人治病,還弄出來另外一個不健康的人。這樣的故事中國的報紙上登了不少。至於一個小康之家,因爲一個人生病就弄得家裏最後是家徒四壁、一貧如洗,這種例子都有很多。

【主持人】下面這段錄像講述的是一個更加悲慘的故事,然而它卻是活生生地發生今天的中國大陸.

【錄像】

旁白: 爲什麽人還沒死,就被送進了殯儀館呢?而且還是醫院的救護車送來的。原來,十月二十四日因患高血壓、腦出血,尤國英住進了台州醫院路橋分院。因爲沒錢支付醫療費,十月二十七日上午尤國英的家人突然提出放棄治療。

尤國英的女婿:主要是出於這裏醫院的錢,一天都要四、五千這樣,我們負擔不起。

在家屬的要求下,醫院決定派車將病人送回他們在台州的臨時租住屋裏。但是尤家的房東堅決不同意把尤國英接進屋子,因爲死人進屋,在當地是很忌諱的事情。

台州醫院路橋院區副院長 徐祖建:他們家屬在車上哭了,說已經死掉了,家屬就提出要求,直接送她到火葬場。

旁白:爲此,救護車司機還讓病人家屬簽了一張要求送殯儀館的字條。這樣,尤國英直接被送到了殯儀館。

台州市殯儀館工作人員: 她衣服都穿好的,穿好以後,把氧氣拿掉以後,她人還在動。

這時大夥兒都看不過去了,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和圍觀的群衆當場捐了3700元錢給家屬,尤國英被重新送回了台州醫院。

尤國英的女婿魏珍:「我們也是沒有辦法啊。」「我們女兒不如那些素不相識的叔叔、阿姨們,他們都慷慨解囊救我媽媽,而我們做兒女的卻……」

旁白: 在台州醫院路橋院區的重症病房,記者看到了正在接受治療的尤國英。她仍然處於淺昏迷的狀況,依靠呼吸機維持生命。病房門口,尤國英的女兒、女婿這兩天就這樣一直守侯著。說起送母親進殯儀館的事,兩人懊悔不已,女兒魏珍更是幾次哭倒在丈夫懷裏。

【主持人】像這樣的慘劇,如果不是被逼到了完全沒有辦法的地步,是不會發生的, 沈重的醫療負擔,已經導致了人倫慘變.

一九八五年,爲了改變中國大陸在計劃經濟模式下的醫療衛生體制,中共決定啓動醫改。中共國務院先後於一九九二年下發了『關於深化衛生改革的幾點意見』;一九九七年發佈了『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二零零零年又出臺了『關於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等等。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醫改越改問題越多,越改民怨越大。有人用「七個不滿意」來總結中國的醫療保險制改革。

【旁白】

政府不滿意;

醫院、醫生不滿意;

病人不滿意;

城裏人不滿意;

鄉下人不滿意;

有錢人不滿意;

窮人也不滿意。

【主持人】那麽這麽一個招致各方不滿的醫改,它的問題或者說是弊端究竟在哪里呢?下面是一段是CCTV介紹中國大陸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結構和改革的錄像, 我們不妨參考和瞭解一下。

【背景新聞】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包括四大體系,分別是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包括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等機構。醫療服務體系則指各種功利和非功利的醫療機構。醫療保障體系是指各種醫療保險和救助方面的制度。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則包括藥品生産和流通等各個環節。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重要方面是加強醫療保障體系建設。

一九九四年,國務院在江蘇鎮江、江西九江啓動城鎮職工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試點,由此揭開醫改序幕。一九九八年,國務院頒佈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要求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覆蓋全 體城鎮職工、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但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落實艱難,個人逐步成爲醫療費用的主要提供者。二零零三年,全國衛生總費用中個人支付佔據了百分之五十六,政府投入僅占了百分之十七。而在德國,至少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公共衛生支出由國家負擔。在美國,政府也承擔百分之四十五左右的支出。

【主持人】從這段錄影介紹的情況看, 中國大陸的醫療衛生體系相當龐大,而其中提到的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僅僅是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一個方面。在瞭解了大陸的醫療衛生體制結構後,我們還需要對它具體實施的政策制度有所瞭解。

【何清漣】一九八五年醫療體制改革以前,在城市裏呢主要是職工的「公費醫療」制度。那麽你沒有工作當然就不能享有「公費醫療」。而在農村裏就是「合作醫療」制度。記得文化革命不是講「赤腳醫生」嘛,雖然赤腳醫生沒受過什麽專業訓練,但是每一個生産大隊都還有「赤腳醫生」,都還備有一點常用的藥,比如紅藥水、 紫藥水、 解熱止痛散、阿斯匹林這些藥。農民可以到那裏去免費取用。

到一九八五年改革以後,醫療體制就沿著兩個方向,城市裏轉入「社會保障體制」,那麽有三類人群不能加入這個「社會保障體制」:一個是下崗失業工人;一個是本來就沒有工作的低收入人群;還有一個就是流動人口。比如從農村或其他城市來的人口,他們是不能進入這個城市的社會保障體制的。

那農村裏原有的「合作醫療」和「赤腳醫生」,至少農民有一點病還可以去看,從一九八四年以來政府幾乎沒有任何財政投入到農村的「合作醫療」中。「合作醫療」的覆蓋面從一九八零年的百分之六十九,下降到一九八三年的百分之二十,到了一九八六年就下降到了只有百分之五。

根據中國政府頒佈的統計資料,從一九九一年到一九九九年這將近十年間,投入在農村「合作醫療」的費用,中央政府每年的投入是五百萬元;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也是五百萬元。中國農民將近九億,等於一個人才一分多一點錢。後來慢慢地增加,現在是按照每個人三十五元人民幣的份量去投入,它是是遠遠不夠的。

【記者】那麽中國醫療改革究竟改了些什麽呢?

【何清漣】其實就改了一條,就把原來醫療衛生費用由財政全額負擔,變成了大部分由醫院通過各種手段自籌,就是變成所謂的「市場化」吧。

【主持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葛延風,二零零五年七月二十八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時說:「目前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由他擔任負責人的課題組所撰寫的最新醫改研究報告,對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行了總體性評價和反思。報告指出:現在醫療衛生體制出現商業化、市場化的傾向是完全錯誤的,它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規律。

【何清漣】「醫療保險」改革確實是中國政府的一大敗筆?所謂失敗呢,它有三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就是「醫療保險」覆蓋面過於狹窄。在城市裏,覆蓋的不到一半;在農村裏面,百分之八十的人沒有參加。等於「醫療保險」在全國加起來,約有八億多人口不能享受「醫療保險」的好處。如果遇到大病、急病就只好自己解決。很多家庭辛辛苦苦積累了很多年的財富,就因一個人得了一個大病,就可能導致整個家庭因病變窮。

第二個特點就是醫療公益性的缺失,公共投入減少。它的減少還要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才能看出來。有一個統計資料,像歐美這些發達國家,醫療方面的公共投入大概占百分之七十五左右;有一些轉型國家,比如東歐的一些國家,它低一點,大概是百分之七十左右吧。但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等,大概在百分之五十三到五十七之間。中國就遠遠低於它們。公共投入百分之四十四點二,其中政府的投入只占了百分之十七點二;社會投入是百分之二十七。

第三點特點就是個人負擔的增加。二零零五年中國頒佈了『衛生統計提要』一般的是兩年前的統計資料,那麽二零零三年中國的衛生費用投入總共是將近七千億元。其中政府的投入只占了百分之十七點二;社會投入是百分之二十七。所謂「社會投入」就是一些機構、單位的投入;那麽個人負擔是占到百分之五十五點五。從這三點來看,「醫療保險」改革確實是失敗了

爲什麽會出現這個情況呢? 它跟當初改革的時候選擇的模式有關。因爲一九八五年當時講要改革的時候是基於兩個現實。第一個就是國家的財政負擔太大太重;第二個就是當時的「公費醫療」有很多浪費,很多醫院裏甚至把洗頭髮的洗髮膏,還有很多很多的衛生用品,都算做開藥。爲了杜絕浪費,所以就開始改革。

從政府來說,當時急於想甩包袱。至於改革是往什麽方向走呢? 第一個就是政府放權;第二個醫院自己自籌資金。那麽在這個情況下呢就爲以後的醫療「市場化」埋下了隱患。主要體現在醫院的醫療費用急劇上漲,政府投入下降,導致它的公益性服務基本上慢慢地變得沒有了。

二零零年時,國際衛生組織對成員國的籌資水平和公平性進行了一個排序,結果中國在同等水平的發展中國家中,籌資水平接近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百分之五的下限;但是在一百九十一個國家中,公平性排在倒數第四。公平性就是要讓社會成員每一個人都能平等地享有這個醫療保險的權(RIGHTS),即病有所醫的權利,中國這一條沒做到。城市裏只有百分之五十多一點的人能夠享受到醫療保險體制改革的好處農村裏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才能夠享受到低水平的合作醫療的好處。中國的發改委前年在它自己的報告中,也終於承認了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公平性相當糟糕。從它這個報告出來後,基本上對中國的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是一邊倒的批評聲音。

【記者】那您覺得這些不公平表現在哪些方面

【何清漣】第一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公平。占中國總人口百分之三十的城市人口享有三分之二的醫療資源;而占百分之七十的農村人口,只享有三分之一的醫療資源。

第二個不公平,就是不同收入的人群之間享受的醫療服務存在很大的差別。因爲中國沒有一個基礎醫療保險,那麽大家到醫院去看病,面對醫院那種無底洞似的藥費和醫療費用,大家只能根據自己的收入情況來看。中國現在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使它已經有一個暴富階級,這些人能夠消費比較好的醫療服務,所以中國的醫療服務「差等化」,就是有的醫院能夠給有錢人提供很好的服務;給高幹提供很好的服務,但是普通患者生病以後不能夠得到必要的救治和政府資助。這也是中國整個社會分配機制出了嚴重問題,在醫療系統上的反應。

那麽還有一個不公平,就是中國公共投入的這一部分醫療保障,還有一個級別問題。比如在黨政事業機關工作的人,他們按級別,享受公共醫療服務。比如局級是一個待遇;一九四九年以前參加工作的老幹部是一個待遇;還有就是知識份子,升到了副高職稱以上的職務時,他們可以比照某一級別的幹部,享受醫療服務。我覺得這個就不對。因爲公共醫療應該是用來建立人人都有權享有的最低醫療保障,而不是這種「分級供給制」。我覺得「分級供給制」,既然是共產黨執政,如果它覺得應該給這些黨員幹部享受特權,它應該用黨費去解決,而不是用納稅人的錢去解決。

【主持人】我們每個人從出生、成長、衰老到死亡,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上,都要與醫療衛生發生關係,比如醫院,醫生,醫藥等等。而醫療保險對每一個人的重要性就在於,當你生病需要醫療幫助的時侯,你的醫療費用由誰來買單。

【何清漣】國外的社會保險體制是按照這麽一個原則 - 叫做「大數原則」。「大」就是大小的「大」,「數學」的數。這麽一個原則建立起來的。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生命也好,一個人的生活也好,對別人來說可能是不重要的,但是對於他本人來說是百分之百的重要。如果一旦造成損失,就是百分之百的損失。

那麽爲什麽要加入這種種保險呢?很簡單就是編織一個社會安全網,花錢給自己買個平安。你每年交的保險費,實際上保險公司可能賺一點;但是有一部分就轉移支付到另外一部分生病的人那裏去了。也就是加入醫療保險的人中的健康者「養」那些有病的人。但是那些有病的人,他們原來沒有病的時候,也是「養」過別人的。就是說你積累的東西,就是爲了給自己編織一個安全網。就是在你年輕的時候,交付各種各樣的稅,是爲了養現在的老人,而現在的老人呢,他過去也是養過另外一代人的。社會保險就是一代「養」另一代。

對世界各國的醫療衛生市場來說,其實都存在著一個國家和市場的關係的調整問題。但是不管怎麽調整都有兩大趨勢:一大趨勢就是醫療保險的覆蓋面越來越廣。很多發達國家都是全民醫保。這一點目前中國現在沒有做到。剛才談到,在農村的百分之八十沒有參加醫療,在城市裏有將近一半的人沒有參加醫療保險。那麽這個目標中國還差得很遠。

第二個就是把醫療保險市場朝向一個有管理的市場這個方向前進。那麽中國這方面做的特別差,醫療衛生市場非常的混亂。

醫療保險體制改革的缺陷比較容易總結,但是關於造成這個缺陷原因就比較難說。有一個普遍的看法認爲是過度市場化造成的,認爲是「市場經濟」造成的缺陷。我個人不同意這一點。因爲中國號稱是「市場經濟」國家;所謂「醫療保險體制」改革也號稱是「市場化」,但是它的「市場化」並不是真正的市場化。因爲西方國家所建立的市場經濟制度,催生了最大的公平;催生了社會保障制度。同時它還反對一切特權和壟斷。共產黨非得堅持自己那套是對的,把一切不好的東西就推到資本主義上。像這個醫療保險還搞成一個等級制,這本身就不是市場化應該有的。

所以我覺得不是市場經濟造成的這些缺陷;而是中國的這種特權政治折射在醫療保險體制改革上的缺陷。如果不改革中國現有的政治體制,維持這種講特權、權力至上的政治體制,那麽這個醫療保險體制改革也必然會帶有這些特徵。

【下節導視】

醫改方案呼之欲出 我們該期盼什麽

社會保障政府之責 他們將承諾什麽

難以承受的重負 – 社保篇 透視中國 正在播出

【記者】據說新的醫療改革方案又要出臺了,很多人都翹首以盼,那您對這個新方案有什麽樣的期待?或者說有什麽樣的看法呢?

【何清漣】我們考察這個政府,從來不能看它怎麽樣說;而是要看它怎麽樣做。如果你要是看它怎麽樣說,那中國政府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

其實醫療體制存在的問題已經不是小修小補能改的了。要改就得動大手術。中國政府現在沒這個能力。因爲它牽涉到幾大利益集團,一個是衛生部門的官員;一個是醫療系統;還一個藥業系統。這裏面盤根錯節各種各樣的關係,那根本不是說政府一紙政令,說要你改就能改了的。

我說一個簡單的例子,深圳那個地方醫生要開業,必須要有營業執照,他自己可能沒有,要到醫院去租。那麽醫院裏一個營業執照,可以用很多副本,那麽院長就靠這個發財。這個過程中間他也不能自己獨撈,他每年也要上供給衛生系統的官員,要不然每年一度的考核他就過不了關;也許他第二年就當不成院長了。人事部門、衛生部門他都得要去上供。所以醫療行業的壟斷性已經成了這些人「尋租」的一個資本。

另外,我覺得醫療衛生的體制其實只是整個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只是整個社會系統的不合理在醫療衛生事業上的一個折射。所以我覺得它要變好的話,首先有賴於整個社會系統的良性化,沒有一個好的政治系統和社會支撐系統,我覺得這個醫療系統也不可能單單地變好。

【記者】您剛才介紹了三大保險,那您對中國社會這保險保障制度,您能不能有一個總的評價呢?

【何清漣】社會福利制度在西方國家稱爲社會的安全網。就是保障一個人,遇到了困難,老了,有基本生活費;病了,能夠得到基本的醫療救助;失業了,也能夠有一些補貼使家庭度過難關。而這「三大福利」,就是資本主義制度運行到十九世紀末葉才開始考慮,因爲當時有所謂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不就是天天在批判資本主義嘛。那麽資本主義也正好是在馬克思那個非常尖銳的批判中看到了自己的醜惡的形象,然後就不斷地改變自己。所以最後就走向了社會民主主義,西歐許多國家都變成了高福利國家。實際上就是使人們從原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以及中期資本主義時期的那種失業,沒有失業保險;生病,沒有醫療保險;退了休,沒有養老保險的那種恐慌感中解脫出來。針對那些恐慌感,慢慢地完善這些社會福利制度。

以前西方社會在沒有建立社會福利制度之前,工人階級跟資產階級的摩擦和鬥爭是特別尖銳的。這個社會福利制度基本上是從二戰以後由英國率先建立。英國當時還在二戰期間邱吉爾時代,還沒有把納粹完全打敗的時候,就宣佈建立「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然後歐洲很多國家都效仿,成爲高福利國家。如瑞典、法國、英國、德國,它們都是高福利國家。相對之下美國不算是高福利國家。那些高福利現在又成爲這個國家的負擔,現在也要逐步地改革。當然中國跟高福利還差得遠,中國現在是「沒福利」。等於是一個吃飽了飯要減肥,另一個還根本沒飯吃,完全是兩個不同階段的問題。我們汲取人家的高福利制度的教訓,怎麽樣讓中國人民能享受到一點點福利,編織起一個社會安全網,讓中國老百姓生活得多少有點安全感。

一個社會老百姓的生活幸不幸福,首先要有安全感。人民的生活當然包括福利。「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這是最基本的。那麽現在「養老保險」這個制度不健全,大家對「老有所養」已經不敢指望了,再加上一個「病有所醫」也沒有,在這種種的壓力之下,中國人産生一種嚴重的不安定感;大家對自己的明天沒有信心;對這個社會的公平和社會制度的合理性産生深刻的懷疑,乃至於反抗情緒。 有這樣一個例子,二零零五年八月八號,福建一個四十二歲的農民,因爲患了肺癌無錢醫治,自製了一枚土炸彈乘坐公共汽車,在車上他引爆炸彈,除了自己死了之外,還導致另外一名乘客死亡三十多人受重傷。

因此我認爲中國政府如果還要打「改革」的旗號的話,它就一定要把這幾項制度中間的缺失儘快補正。不要口口聲聲建立「和諧社會」,但是最後連一張社會安全網都不屑於編織。

【記者】那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與否,是不是跟這個國家的經濟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有關呢?

【何清漣】對,確實是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的福利水平。但是還有一條它是跟政府的性質有關係。民主政府因爲有一個選舉的問題,能夠更多地傾聽老百姓的聲音。由於中國的專制政府任何時候它的當政都跟民意無關,所以老百姓的需要和老百姓的呼聲,它都不屑於考慮。

【下節導視】

社會保險基金 貪污挪用驚人

百姓養老保命錢 養肥污吏貪官

難以承受的重負 – 社保篇 透視中國 正在播出

【主持人】我們討論社會保障問題,就不能不談一談「社保基金」的問題。首先讓我們簡單的瞭解一下什麽是社會保障基金。

【旁白】社會保障基金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社會保險基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補充保障基金。其中由企業和個人繳費形成的社會保險基金是社保基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基本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基金。老百姓平時領到的養老金、失業保險金,都是從這部分基金中支付的。因此社會保障基金被稱作是參保人員的「血汗錢」、「保命錢」、「養老錢」。

【主持人】就是這筆關係到數以億計的離退休職工晚年生計的「養老錢」、「保命錢」,卻不斷地被挪用﹑被貪汙。二零零六年召開的全國勞動保障系統紀檢監察座談會,通報了查處的一批社保基金違法違紀案件,有的涉案金額甚至高達幾十億元,觸目驚心。而近年來最爲著名的案件,當屬涉及原上海市市長陳良宇的「上海社保基金案」,它是上海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腐敗案。

【旁白】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現收現付制的社會保障體系的缺陷,使行政主管機關擁有對社會保障基金的收繳、保管和發放全權處理的權力。這種既不向受益人報告、也不受他們約束的基金管理體制,正是不法分子、腐敗分子得以貪汙挪用受益人「保命錢」的體制上的原因。

【主持人】社會保障體系猶如一張「社會安全網」,它爲百姓提供著最基本的保障。有人把「社會保障」制度比喻爲經濟增長的「潤滑劑」、社會穩定的「減震器」。在中共大肆宣稱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在中共的專制統治危機四伏的今天,犧牲一點統治階層的利益, 爲國人織补好「社會安全網」,也許多少可以起到穩定社會﹑延緩其統治的作用。好觀衆朋友們這次的『透視中國』節目到這裏就要結束了,在下次『透視中國』的民生系列節目中,請您繼續關注『 難以承受的重負-醫藥防疫篇 』。

【職員表】

總策劃:楊光

剪輯:謝宗延 許佳盈

攝影:謝宗延 陳修文

燈光:謝宗延

記者:林丹

主持:林丹

字幕:元玲

美術:應祖揚 許佳盈

旁白:姜光宇

腳本:林丹

『透視中國』 網址:http://www.ntdtv.com/xtr/gb/prog13.html

『透視中國』 信箱:insidechina@ntdtv.com

『透視中國』(DVD,VCD,BT,eMule 下載):http://insidechina.ntdtv.com

( 本節目文字稿,歡迎採用,請勿刪改。轉載請注明 新唐人『透視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