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訊】天時、地利、人和在戰爭中很重要。
【談史論兵】第七集 :拿破崙征俄之戰 (下)
1812年的俄羅斯,請記住這個時間、這個地點。這一年是軍事天才拿破崙叱吒縱橫一生的轉捩點;是風雲激盪的拿破崙時代的轉捩點;是歐洲歷史進程的轉點;更是法國國運和法蘭西民族命運的轉捩點。
拿破崙大軍在6月24日渡過涅曼河進入俄羅斯,而他對面的俄羅斯軍團則有計劃地向廣袤的俄羅斯腹地退卻。從當時的力量對比看,拿破崙佔有絕對的優勢,整個攻俄大軍有近七十萬人,而當時俄羅斯可戰的軍隊不過20萬人左右,法軍有3:1的優勢。然而從國際大勢看,這個優勢卻不那麼可靠,因為時間不站在法國人一邊。拿破崙雖然掌握著龐大的武力,但必需勉力維持他在歐洲大陸建立起的脆弱同盟;不得不與一群各懷一心、同床異夢的“盟友”周旋。而這個脆弱同盟又完全建立在軍事上能取得對俄速勝的基礎上。另一方面,一旦拿破崙出征在外,法國國內的反對勢力就蠢蠢欲動,而英國,則毫無疑問地會援助沙皇與拿破崙對抗。而且,俄國雖然眼下可戰的軍隊不多,但擁有龐大的人力資源,如果戰事久拖不決,俄羅斯農夫們被英國的兵工廠武裝起來,並得到良好的訓練,就是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
因此,拿破崙的目標在於迅速殲滅俄軍主力,戰領莫斯科,迫使沙皇求和。而一貫表現平庸的沙皇亞力山大一世這一次卻出人意料地英明,洞徹時局,看穿了冒似強大的拿破崙內心的焦慮。俄軍有計劃的撤退,就是要利用本國廣闊的領土縱深削弱敵人,再尋求與敵決戰。
拿破崙的後勤問題在戰爭一開始就表露出來,6月28日,拿破崙進入立陶宛首府維爾紐斯(Vilnius),在那裡他一直呆到7月16日,原因是他的後勤線一團混亂,需要整頓。由於法軍的行動遲緩,使得俄軍兩個軍團得以順利撤退,在斯莫稜斯克(Smolensk) 會合。拿破崙進入白俄羅斯重鎮維捷布斯克(Vitebsk)後,又不得不停留了14天,目的是要建立補給站、以及讓掉隊的人員跟上。從1812年6月到9 月,拿破崙要解決的是行軍問題,而不是作戰問題,但對他來講似乎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如果他在行軍途中不能讓他的軍隊保持在一起,一旦行動分散,反而給俄軍以各個擊破的機會。
1812年8月,拿破崙進入斯莫稜斯克(Smolensk),但又讓俄軍主力溜掉了。這時他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數十萬人深入敵境卻沒有一次決定性的會戰,敵人兵力保存完好,如果放棄進軍,敵人勢必追擊,而且會帶來災難性的政治後果,那些原本騎牆的不可靠的盟友,難免會倒向英、俄一邊,反法同盟勢必捲土重來。如果繼續進軍莫斯科,俄羅斯嚴冬的腳步已經逼近,而他還沒有為此做好準備。如果留在斯莫稜斯克過冬,卻又無力寄養如此一支大軍半年之久,而且也給了英、俄凝聚兵力的時間。要麼不幹、要麼幹到底,這就是拿破崙的性格,他決定孤注一擲,進軍莫斯科,迫使沙皇談判。
在這裡,拿破崙違背了他自己一生中的兩個重要原則。第一:在戰略上決不做賭博。可是他這次卻把全部希望寄託在沙皇的求和上,而且先入為主地認為,一旦佔領莫斯科就將使沙皇的意志崩潰。第二,會戰永遠是他在戰爭中的主要目標。可是這次他卻出人意料地將一個莫斯科看得比會戰更為重要。這都為他下一步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而在俄羅斯一方,遇到的麻煩也不小。主要問題來自於民情洶湧,軍隊退卻避戰的策略,受到了俄羅斯“愛國憤青”們的一致聲討,沙皇和俄軍指揮官都受到了巨大壓力。迫於民意,指軍統帥庫圖佐夫(Kutuzov)決定在莫斯科以西120公里的波羅的諾村(Borodino)進行一次激烈的抵抗,這就是載諸史策的 “波羅的諾會戰”。
拿破崙從戰爭開始第一天就夢想著和俄軍進行決定性的會戰,可諷刺的是,真到了這一天,他手上的兵力又不夠了。由於要維持漫長的交通線,佔領沿途的城鎮,作為攻擊矛頭的法軍兵力被不斷削弱,到波羅的諾會戰時,拿破崙可投入的兵力只有13萬人,大約只有他從邊境帶過來的大軍的1/4到1/5。更令人沮喪的是,由於長途運輸的困難,拿破崙在中途放棄了他大部分的重型火砲。在波羅的諾會戰時,他引以為豪的砲兵只有各型火砲550門;只有他帶過邊境的砲群數量的大約 1/3。而不管是在火砲數量還是在重砲方面,俄軍擁有火力上的優勢。
請和文昭、賀宇博士兩位重回1812年的俄羅斯戰場,回顧這一場對人類歷史發揮重大影響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