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6月27日訊】一周經濟回顧383(2010年6月27日)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收看一周經濟回顧節目,我是東方。海內外最近開始出現一種說法,那就是中國的經濟模式比自由社會的資本主義模式要優越,為什麼呢?因為中國的金融業沒有象很多其他國家那樣發生危機。的確,從表面上看,中國的銀行沒有出現債務危機,沒有濱臨倒閉的危險。但本開場白再追問一句,為什麼中國的銀行就沒有金融危機呢?是銀行風險管理得好,效益高嗎?顯然不是,根本原因在於有北京政府的撐腰,不管銀行怎麼拿別人的錢冒風險,大不了都會由北京政府買單。每次銀行壞帳漏洞大的不行,要出現儲戶擠兌現象的時候,不都是政府出面注資擺平的麼?在美國,銀行需要邀保險費才能得到同樣的待遇,但是在中國,政府給銀行撐腰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銀行沒有了後顧之憂,才會冒更大的風險,就象當初美國的銀行把次級房貸賣給房利美、房地美,這兩家公司再包裝分割之後賣給投資市場,把單個的風險融入到整個投資市場,虛幻的安全感導致對風險的無動於衷,最終導致金融危機。大家想一想,中國的銀行不正是同樣的思維方式嗎?有人可能持不同意見,國家不是有規定嗎?銀行必須保持最基本的資本流動比例,債務和資產的比例,以及最高的壞帳比例嗎?而且中共官員還定期審查銀行兼管機構嗎?有規定是一回事,怎麼執行規定是另外一回事,中國的銀行兼管不但沒有讓金融業更安全,反而更危險。由於發放貸款的好處太大,銀行跟負責監督的官員狼狽為奸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為涉嫌重大違規貸款,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王益被雙規;前不久,廣東的一家銀行賄賂地方公安,逮捕審計工作人員。類似的事件在自由國家很難發生,因為有獨立的司法,也有獨立的媒體;而中國的權力體制是自上而下的,只要搞定了官員就能貸到款,只要搞定了官員,就是借債不還在帳面上也是還了。所以在中國,銀行表面上看起來安然無恙,但是實質上確是暗流洶湧,危機不是被解決,而是被掩蓋了,被拖延了,小病不治、大病吃苦,中國銀行界存在的問題沒有被及時的暴露出來,儲蓄的、放債的、監督的、投資的,大家都生活在一種虛幻的安全感中,對風險的胃口越來越大,埋下日後更大危機的伏筆。這,就是所謂的中國銀行的模式。如今不少人在討論中國的經濟模式如何優越,也就是說市場經濟加上中央集權如何的優越。本開場白並不迷信絕對的自由,也不迷信民主體制,但是中央集權的前提條件是當權者有寬廣的胸懷,以天下蒼生的福祉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用公器換取私利,指望中共做到這些,這,不是在開玩笑嗎?這是今天的開場白。
看下一集
一周經濟回顧(2010年7月4日)
一周經濟回顧(2010年7月11日)
一周經濟回顧(2010年7月18日)
一周經濟回顧(2010年7月25日)
一周經濟回顧(2010年8月1日)
一周經濟回顧(2010年8月1日)
一周經濟回顧(2010年8月8日)
一周經濟回顧(2010年8月15日)
一周經濟回顧(2010年8月22日)
一周經濟回顧(2010年9月5日)
一周經濟回顧(2010年9月12日)
一周經濟回顧(2010年9月19日)
一周經濟回顧(2010年9月26日)
一周經濟回顧(2010年10月3日)
一周經濟回顧(2010年10月10日)
一周經濟回顧(2010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