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中國教師的灰收入

【新唐人2010年9月17日訊】灰色收入在中國並不是一個新話題。在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博士那份《灰色收入與國民收入分配》的研究報告出爐後,中國教師的灰色收入也引起社會的關注與爭論。中國教師的灰色收入被列為四大灰色收入之一。

教師最主要的“灰色收入”就是“補課費”。補課形式,有學校組織的補課和個人組織的補課。

據《時代商報》報導,瀋陽市教師一對一的補課費可以達到90分鐘300元---800元。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某名校校長介紹,瀋陽市名校教師已有六成左右開上了私家車。

《南方網》則披露,大學老師的灰色收入形式則五花八門,諸如講學、做學術報告、代課、當家教、兼職顧問等等,有的一天至少1000元。

幼兒園也不例外,孩子入學要交萬元的擇校費,此外每個月還要交幾百到上千元的食宿費。爲了讓小孩子能夠在學校裏得到更多的關照,家長給老師們塞紅包更是家常便飯。

就在剛剛過去的教師節,首飾、購物卡、月餅票、茶葉、衣服、水果、巧克力等都是家長送給老師的常見禮品。有媒體就“教師節送禮問題”進行調查顯示,60%的家長表示曾給老師送過禮。

去年,廣東省共發現“小金庫”300個,涉及金額近1.3億元,據省紀委官員介紹說,教育系統成了“小金庫”的重災區。小金庫的錢都是一些違規資金,以各種名義向學生收取。據了解,不僅廣東學校有“小金庫”,北京海淀區一所小學幾年間就營造起了上億元的“小金庫”。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張敏強分析,市場化體制下,學校不創收也不行。學校要花的錢中,按體制應由政府撥款,政府只給政策,比如教師要加工資,但錢卻要學校自籌。在這種現狀下,許多學校都偷偷設立“小金庫”。

張敏強認為,教育系統“小金庫”的産生,市場化大背景下的教育體制責無旁貸。

2008年10月1號過後,四川、重慶部分地區的教師因為經濟待遇方面的困境,停課抗議。重慶著名律師周立太建議,以『行政不作爲』把政府告上法庭,要求當局執行《教師法》和《義務教育法》。

新唐人記者楊雪、郭敬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