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十月CPI攀4.4% 民眾物價壓力大

【新唐人2010年11月16日訊】中國十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攀高到4.4%,物價持續上漲,民衆面對通貨膨脹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國人民銀行最近宣佈將上調存款準備金0.5個百分點,藉此控制物價,但弄清楚造成通膨的主、次原因,或許才是真正解決之道。

大陸消費者物價指數破4%,創兩年來新高。中國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預測,11月CPI將減輕、12月回落。但明年全年物價可能會在3%到3.5%間波動。要將CPI全年度控制在3%的目標,現在看來是不太可能實現。

中國東北黑龍江居民趙先生表示,今年食品價格將近翻了一番。

趙先生:「現在哪是3%那,已經都50%了。你看看那個大米,今年春天2塊錢,1塊8、9,你現在都4塊5、6啦,這不50%嗎?雞蛋翻了一番,雞蛋原來是2.8,現在漲到4塊3、4塊5不一樣。他們漲的東西都是人們生活必需品,你不吃不行、不用不行。」

《南方都市報》提供了來自北京、成都、武漢以及深圳香港的生活案例,報導中寫道:「這種輪番滾動的物價上漲,正考驗著政府的治理能力...。許多商品的價格已經在一年內完成了倍增。長此以往,如果管控不力,‘支出倍增’將迅速抵消‘收入倍增’帶來的幸福感。」

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了幾位經濟學家談中國通脹飈升。

花旗銀行(Citibank)的彭星和瀋明高預計未來六個月利率將會再上調兩次,其中一次可能就在今年年底前。他們指出,中國(共)政府應允許人民幣更快升值。

匯豐銀行(HSBC)的屈宏斌認為,隨著寒冬來臨,新鮮食品價格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除了食品價格造成的供給面衝擊,由於貸款利率過高和越來越多的資本流入,通脹壓力變得更大。中國決策者應對短期通脹壓力的緊迫性急劇增加。

最近一個月來,深圳人赴港購物的熱情空前高漲,但卻不是買高端貨品,而是專程去香港大買食品、日用品,甚至打醬油。

趙先生:「香港是全世界水平消費最高的地區,大陸去香港購物,可想而知,大陸的物價漲到甚麽地步了,不用我說,誰都明白。」

11月9號,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研究報告說,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間,中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被人爲調整,系統性低估超過7%。對此統計局城市司副司長龐曉林回應,CPI是調查計算出來的,不可能用模型推算,媒體報導的結論是主觀推斷。

《冰點》週刊10號刊出的報導說,無論引起物價上漲的原因是哪一種,這些小人物他們都只能被動接受,既無從選擇,也無處躲避。上班族們在抱怨「甚麽都漲,只有工資不漲」;家庭主婦們則氣憤的說:「原來買一桌菜的錢,現在只能買幾個鶏蛋。」

報導說,這場面實在有些出人意料。畢竟,就在不久前,報紙上還到處是關於經濟的好消息:比如,中國已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生産總值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攀升;再比如,近10年來,GDP增長幅度年均超過10%。

新唐人記者常春、李庭、蕭宇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