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會做的十件事
【新唐人亞太台 2015 年 06 月 10 日訊】端午節會做的十件事
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是逢暑氣始盛之時,故又稱「端陽節 」。
因為五月氣溫升高,濕度亦高,為細茵、毒蟲類最容易蔓延的季節,於是古時人們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月五日更是至毒至惡的日子。為了能在一年中最毒的五月五日消災、辟邪,民間因此衍生出許多各式各樣的端午驅毒民俗來。如:
1.家家戶戶在門上掛菖蒲、艾草、榕葉的風俗,即因相信這樣能防癘瘴祛疾病。
2.端午飲雄黃酒則是從白蛇傳中引伸出來的避邪習俗。古有飲雄黃可辟厄解毒、卻病延年之說。其實雄黃是劇毒的藥材,非經中醫師調製,千萬不可任意品飲,甚至連將雄黃塗抹在小孩身上或「寫額頭王」的舊俗,也要儘量避免。
3.端午節又稱肉粽節,家家戶戶綁粽子。父老相傳端午節要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跳水自殺的屈原之故。現今吃粽子已是台灣端午節最重要的節俗,所以台灣人乾脆把端午節叫做「肉粽節」。
4.端午最應景、也最富藝術趣味應屬香包,香包相傳是對愛國詩人屈原表敬意的物品。香包是以鍛布製成的囊袋,內填香料串上紅線懸掛在孩童胸前,防毒蟲侵擾,並象徵平安吉祥。
5.端午節台灣民家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午時水指的是端午節當天中午打上的井水。據說午時水可長久保存而不壞,飲之可強身、治百病,相當傳奇。也有人在這天用午時水、內置蒲艾、榕葉(或煎百草),幫小孩們洗浴,據說可保一年健康,不會生病,稱做「浴沐蘭湯」這個習俗現在仍偶而可見。
6.端午節掛幅專門吃鬼、抓鬼的鍾馗像,也是常見的風俗。傳說鍾馗有驅魔鎮邪的本領,端午節張貼其像,可辟邪去癘、引福納吉,故鍾馗又有「端午之神」之稱。
7.在舊的習俗中還有貼「五毒符」以祛毒蟲之風。相傳蜈蚣、毒蛇、蜥蜴、蠍子、蟾蜍五毒並存時不敢相鬥,故剪五毒紅色窗花或讓小孩身穿五毒圖案背心,可以避免毒害,護身保平安。舊俗中尚有貼午時聯的,它的意義也是在驅魔鎮邪。
8.每到端午,大家最先想到的總是最熱鬧的龍舟競賽。此俗,原是哀悼投汨羅江身亡的愛國詩人屈原。後來這種歷史宗教的意義已漸為人所忘,變成純娛樂的體育競賽了。
9.另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還訂端午為「詩人節」,常在這天舉行詩人吟唱大會。
10.端午節的民俗中,還盛行「午時立蛋」、「繪彩蛋」的活動,常帶給無數孩童過節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