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沒運動卻汗如雨下?教你中醫保養小秘方
多汗
我們曾經提到,人體從皮膚毛細孔代謝的廢物總量佔六、七成,所以出汗是正常的生理機制。可是出汗過多也是相當困擾,我看過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小朋友,出汗出到你隨時看到他,都像是剛從游泳池裡潛水起來的感覺,頭髮幾乎總是濕淋淋的。
一般女性夏天出門難免都會用點化妝品,品質好的較不受影響,品質比較差的,只要一流汗,馬上就變成一條一條像蚯蚓一樣,所以很多女性到外面活動,一走進屋子裡會趕緊到化妝室補妝。顯然出汗過多也很令人困擾。
出汗出太多又可區分為兩種狀況:盜汗與自汗。晚上睡覺汗冒得很厲害叫做盜汗,我們曾經看過一個小朋友,每天晚上父母一定要排班,每隔兩小時就要起來幫他把衣服全部換掉,否則床單都會濕透,像這種睡覺時自己沒有感覺而出汗,我們叫做盜汗。白天醒著時汗出得厲害,如在戶外面活動、在大太陽底下曝曬出很多汗,叫做自汗。
成因與症狀
多汗不僅僅在美觀上會受到影響,事實上還代表著潛藏心臟血管問題的危機。我們需瞭解汗液的形成,首先必須經由人體對食物營養的吸收與代謝轉化而成,再由大腦體溫調節中樞的控管與自主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包括心臟血管系統的配合,藉由汗腺分泌汗液散熱或閉塞汗孔,以達成維持身體的恆溫特性 。
《黃帝內經》說「汗為心液」,所以要達到發汗的目的,首要心臟功能正常、心血管通暢、足夠的血液、交感神經興奮等相互配合。可見多汗是與交感神經亢奮有關,但如果副交感神經能起相互擷抗制衡的功能,也不會出現多汗症狀。因此容易緊張最會引起上述現象失衡。
此外,環境空間、溫度、使用藥物不當以及疾病、瀕臨死亡虛脫等都有可能。尤其是最後一頃,事涉性命交關,不可不慎乎!
對治與養生
一般我們通常透過兩種方式達到出汗的目的,一個是物理學的方式,例如跑了五千公尺後很少不出汗的,或泡熱水澡,或把屋裡的溫度升高到超過人體的三十六度半,包括我們的扎針,這些都是物理學的方法。另一個是化學的方式,包括喝熱開水,吃熱麵湯加很多胡椒或辣椒油,或者服用化學藥物興奮交感神經,而達到大量出汗的現象。
自汗在我們傳統醫學的理論裡,認為屬於陽虛,我們知道出汗的過程要靠大腦中樞、心臟血管與交感神經,出得太多就會消耗心臟的力量,我們稱之為「陽虛自汗」。我們可以用強壯心臟的藥物,屬於熱症就考慮用生脈飲,寒症就用四逆湯。另外,最常用的方劑還有玉屏風散,只有三味藥:黃耆在藥物學裡就說能夠「溫分肉,實胰理」,腠理就是肌肉組織的紋理,還有防風,是一味很理想的防禦藥物,再加上白朮健運睥胃的作用。
人體就像是一座城池,防禦工事做得完備,敵人就不容易趁虛而入,玉屏風散就如同對外的屏障起著保護的作用 。
有時候大腦的過度興奮,導致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形成不協調的情況而造成多汗,我們可以考慮用一些安定神經的藥物,像柏子仁、百合、遠志這類的藥物都有鎮定安神的作用。,我們也會考慮用一些收斂的藥物,像五味子、芍藥、山茱萸、五倍子、蓮蕊鬚等。
另外基於交感神經的亢奮是由於副交感神經沒有辦法制衡,我們就會考慮用一些潛陽的藥物,所有介殼類的藥物有潛陽的作用,包括龍骨、龍齒、牡蠣、珍珠母,這類藥物含有非常豐富磷鈣的成分,既有收澀的效果,又能夠平衡我們的電解質,而達到斂汗的作用。
在《傷寒論》的文獻裡有特別提到外用法:如果用大青龍湯或麻黃湯這一類強烈的發汗劑而導致出汗太過,我們可以用溫粉撲之,溫粉包括糯米粉、滑石粉,可以加些龍骨、牡蠣,或加一點有涼涼觸感的冰片或薄荷腦,裝在一個絹布的袋子裡,哪個地方出汗多,就在那個部位撲一撲,馬上就會有乾爽、舒服的感覺 。
外用的藥物我們也可以用五倍子,五倍子是一種蟲包,把它磨成粉,和著口水塗抹在肚臍眼---神闕,根據老祖宗的觀察,有非常理想的止汗效果。我們也可以選擇桑葉,把採集的桑葉曬乾後,用來泡t茶。
在《溫病條辨》裡有個辛涼解表的處方叫桑菊飲,可以用來治療感冒發燒與皮膚病,我們把桑葉採來磨成粉,用一百度的開水沖泡當茶喝,一方面有解暑的作用,一方面有止汗的效果。尤其在夏天,對於多汗體質的人效果相當明顯。喝茶會睡不著的人,也可以改喝桑葉茶。另外桑葉的口感相當好,因為桑葉本身有淡淡的甜味,所以我們也可以開發桑葉的食譜,例如用桑葉打蛋花湯或桑嫩芽炒蛋,都是非常美味可口的一道菜餚。
白日自汗屬於陽虛,夜間盜汗是陰虛。陰虛盜汗可以分為「心虛不固」與「心火傷陰」,心火傷陰就要用比較涼的藥。我們有個方叫做當歸六黃湯,組成有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耆、黃芩、黃連、黃柏,用以治療陰虛有火,盜汗發熱。心虛不固的話就要用生脈飲之類,再加上之前介紹過的潛陽、收澀、安神的藥。前述夜間盜汗的小朋友,我們就是以心虛不固的體質處理,結果盜汗狀況很快就獲得改善。
有多汗症的人,在生活作息或外交應酬上,一定會造成不少困擾,尤其對女性而言,在炎炎夏日下揮汗如雨,難免會出現難堪的窘狀。我們用中醫的處理方式,不僅可以改善體質,還可以讓你度過一個清爽的夏季。
※本文摘自《張步桃美人方》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