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與小孩的尿失禁問題

大人與小孩的尿失禁問題

文/胡乃文(台北上海同德堂中醫師)

尿褲子不是什麼致命的問題,但是卻可能對小孩與家庭帶來極大的困擾。
小孩在1歲半過後,就會陸陸續續地、逐漸地發展出控制尿尿的能力,但仍存在個體間的差異。
如果到了4、5歲還無法控制尿尿,可能就要請醫師檢查一下是否有什麼潛在的先天性問題了。

 

尿失禁的症狀,在過去的中醫,有「遺溺」、「小便不禁」、「膀胱咳」等病情的描述。

尿失禁,不僅在兒童會發生,成年人也會,而已婚多次生產婦人的發生頻率卻相當高。任何的尿失禁都令人困擾,成年人或幼小孩童都一樣。

按照西醫的臨床症狀看,認為尿失禁有:
1.應力性尿失禁。
2.充溢性尿失禁。
3.無阻力性尿失禁。
4.反射性尿失禁。
5.急迫性尿失禁等類。 

病因多半歸在於膀胱功能的異常、括約肌功能異常或滿溢性的問題。

尿失禁多數是虛證

中醫方面,《景岳全書‧遺溺》在論述遺溺的症狀時,大多數歸之於「虛證」,云:「遺溺一證,1)有自遺者,以睡中而遺失也。2)有不禁者,以氣門不固,而頻數不能禁也。3)又有氣脫於上,則下焦不約,而遺失不覺者,此虛極之候也。」又說,小孩子的遺溺以夢中遺溺居多;多半是因為小孩的氣不夠壯實,等到氣壯了就自然能控制,或者只需稍加調理即可,不需要特別治療。敘述如下:「若夢中自遺者,惟幼稚多有之,俟其氣壯而固,或少加調理可癒,無足疑也。」也有小部分遺溺是屬於「熱證」,可多數頻數且淋瀝點滴而出,還會兼有痛澀感,不能禁止,那就屬於「淋證」而不屬於遺溺的治療範圍。

臨床觀察所得,嬰兒沒有受過小便控制的訓練,有尿意就排出,屬正常範圍。一般兒童發生遺溺的原因,卻是如現代醫學所以為的「充溢性」和「急迫性」情況。

小孩貪玩的尿失禁

充溢性的尿失禁,常因小孩貪玩,膀胱雖然充滿尿液,未能及時如廁,如此的尿失禁,不能算作不正常,應該是純屬於訓練方面的事情,不是醫療方面的問題;膀胱充滿了尿液,急迫的想要如廁,在尚未走到廁所即尿出,就需要注意了,它可能就是病。在老年人,手足不利落,因而不能趕到廁所而失禁,治療方式就不是尿失禁的問題。小孩在尿意急迫時失禁,應該考慮尋求尿失禁醫治之方。

中醫古籍記載的幾種類似尿失禁病情,除了「遺溺」外,還有「小便不禁」、「膀胱咳」;都是泛指所有人的尿失禁而不專指小兒。

膀胱咳是什麼呢?

較早的古籍《內經‧素問‧咳論》有「五臟六腑咳」,五臟都有咳的特別狀態。如果「五臟咳」拖延太久沒有治好,就成了「六腑咳」。其中,「腎咳」的證狀就是,「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這種遺尿就屬「膀胱咳」的尿失禁症狀。因為咳而牽動了橫膈肌、腹部肌肉收縮產生壓力,它造成了膀胱的受擠壓,引起遺尿,雖然小孩當中發生的頻率較少,但還是偶爾見到。

治療兒童尿失禁
中醫有方法 

「閉癃」,是小便不出或不暢的症狀。「閉」是膀胱積尿不能排除,「癃」是膀胱積尿卻澀於排出或點點滴滴地排出。「遺溺」就是在不知道的情況下排出了尿液,或在知道的情況下不能控制而排出了尿液。

古時中醫治療的方法,《素問‧本輸》找出表現的症狀就能知道病的原因,知道原因就能治療。它說,閉癃和遺溺都屬於三焦經,三焦是用以約束下焦的。閉癃是實、治用瀉法,遺溺是虛、治用補法。云:「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既然古籍將尿失禁的病理歸在於「氣虛不固」,治療的方法就很簡單,「氣虛」用補氣的治法、「不固」用固澀的治法。例如《類證治裁》認為它就是肺、腎和膀胱的氣虛。發生在成人或兒童都用同法治療。《類證治裁》云:「大抵遺溺失禁,由『肺、腎、膀胱氣虛』。」用補氣虛和收澀的方式治療肺氣虛、用補腎和收澀的方式補腎氣虛、用補膀胱和收澀的方式治療膀胱氣虛。所以,本書中就講「肺虛,補中益氣湯加五味、牡蠣;腎虛,菟絲子散;膀胱虛,固脬丸」,如果有兼症,那麼,就「挾寒,韭子丸;挾熱,白薇散;滑脫,祕元丹、牡蠣丸;命火衰,右歸飲、鞏堤丸。」

補氣、固澀,在肺、腎、膀胱、三焦等經絡謀取它們的平衡,自然就改善這種令人尷尬不堪的狀況。

心理問題
令成年人尿床

筆者在許多年前的一個尿床病例可以分享給讀者朋友們。那不是在小兒身上發生的,是一位接近20歲的女性。

一般說來,年紀超過10歲的人,排尿都能控制得不錯,可接近20歲的人還會尿床,就頗令人疑惑。

開始給予的治療方法也是腎氣虛、膀胱氣虛的治法,效果不彰。通過詳細地問診,原來她已經超過18歲了,仍然和父母同房睡眠。筆者判斷,這也許是父母不尊重成年女兒的心理,產生壓力所致。在諮商同意後,和父母分房就改善了。可見心理上的遺溺也必須在考慮之列。

──轉引自「台灣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