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Remaining Time -0:00
Stream TypeLIVE
Loaded: 0%
Progress: 0%
0:00
Fullscreen
00:00
Mute
Playback Rate
    1
    Subtitles
    • subtitles off
    Captions
    • captions off
    Chapters
    • Chapters

    頭暈目眩好難受 中醫教您好療法 | 談古論今話中醫(402)

    頭暈是中西醫常見的症狀,症狀輕微的僅是頭昏,感覺頭沉重,或頭重腳輕。有些人還會情緒焦慮,天旋地轉。中醫要如何辨證論治呢?
    這一集邀請到施丞修中醫診所院長施丞修醫師來到現場談談有關頭暈的問題。

    本集內容主題如下:
    1. 頭暈與眩暈有何不同?
    2. 何謂梅尼爾氏症?
    3. 簡易鑑別眩暈對應的五種疾病:
    (1) 高血壓
    (2) 頸椎病
    (3) 梅尼爾氏症
    (4) 耳石脫落
    (5) 血液障礙
    4. 中醫常見證候:
    (1) 風火上擾頭暈
    (2) 陰虛陽亢頭暈
    (3) 心脾血虛頭暈
    (4) 中氣不足頭暈
    (5) 腎精不足頭暈
    (6) 痰濁中阻頭暈
    5. 頭暈或眩暈中醫治療
    6. 老祖宗的偏方
    7. 緩解頭暈的穴位按摩

     

    ---影片摘要---

    頭暈、眩暈是生活中常見的症狀,每個人可能都經歷過。症狀輕微時,只是覺得頭昏、頭沉;嚴重時,會感覺彷彿天旋地轉、眼前發黑。眩暈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按哪些穴位能快速緩解?

    頭暈按程度不同可分為昏冒、頭暈與眩暈。

    「昏冒」是最開始的症狀,腦袋感覺有些發昏,中醫叫「頭目不清利」;

    再發展下去是「頭暈」,就是天旋地轉的感覺;

    更嚴重就是「眩暈」。從字上來看,「眩」字由「目」和「玄」構成,目就是眼睛,玄是黑的意思,所以眩就是眼前發黑。那麼,眩暈其實是兩個症狀:頭暈、眼前發黑。

    為什麼會眩暈、頭暈?常見有五種原因
    從西醫的角度劃分,眩暈通常是由5類疾病引起的:

    1. 高血壓

    高血壓引起的眩暈很常見,症狀是頭脹痛、臉紅,甚至眼睛都會發紅、不舒服。

    出現這種情況時測量血壓,可能就發現血壓非常高。

    2. 頸椎病

    頸椎問題也可能引發眩暈。人的頸椎有七椎,最容易卡住的就二到六椎,卡住之後,頸動脈就會被刺激、壓迫,導致供血異常,人就會頭暈。

    如果頭暈伴隨肩頸發緊、僵硬,而且頭轉動的角度受限,就很可能是頸椎問題。但是這種頭暈不會暈厥,通常是「昏冒」的程度。

    3. 梅尼爾氏症

    梅尼爾氏症是內耳疾病引起的眩暈,症狀是眩暈加耳鳴。

    4. 耳石脫落

    人的耳朵裡面有一種碳酸鈣物質,叫做耳石。它如果掉下來,跑到內淋巴液去了,人就會產生眩暈。

    耳石脫落導致的眩暈,會有明顯的噁心、嘔吐症狀。這時需要通過治療讓耳石復位。

    5. 血液障礙

    這類眩暈通常和心臟、貧血有關。其中,「姿勢性低血壓」很常見,蹲一會再站起來的時候,因為心臟供血不足,可能會出現非常短暫的頭暈,甚至昏倒。

    中醫看眩暈和頭暈,有6種類型
    在中醫看來,眩暈和頭暈通常分為6種類型:

    風火上擾型:這裡的「風」是「內風」,會引起震動、眩暈,表現為頭暈脹痛、臉紅、煩躁易怒,而發怒又會使頭暈更嚴重。

    陰虛陽亢型:表現為心煩、失眠、多夢、盜汗。

    心脾血虛型:勞心過多,想事情想太多,表現為頭暈眼花、心悸神疲、失眠。

    中氣不足型:氣虛,表現為不愛講話、懶懶的,因為沒有動力推著氣向上走,就容易頭暈。這類人喜歡躺著,硬要站太久,就會頭暈,甚至暈倒。

    腎精不足型:表現為精神萎靡、記憶力衰退、眼花、腰膝酸軟。這一種有先天跟後天之分,後天多是縱慾過度所引起;先天如小孩子從小就容易頭暈,身體瘦瘦的、骨架很小、長不太高。中醫有一個名方叫「六味地黃丸」,可以治療這類孩子的問題。

    痰濁中阻型:表現為頭暈頭重、胸膈滿悶、噁心嘔吐、不思飲食。「痰濁」是體內有太多沒被正常代謝的體液,也就是濕氣太重。患這種頭暈的人有兩類,一類是胖胖的、皮膚軟而細緻的人,一類是體壯、皮膚粗糙的人。這類人體內脂肪和水分堆積較多,所以身體感覺比較重,發生頭暈時,頭沉的情況更嚴重,所以就有一種胸膈滿悶的感覺,不想吃東西、噁心想吐。

    按壓5個穴位,緩解眩暈症狀
    疾病引起的眩暈,需要請中醫師通過中藥調養等方式來治療,才能治癒根本。但平時當頭暈、眩暈發作,可以通過按摩髮際、枕骨附近的5個穴道,來緩解症狀。

    ● 神庭穴

    位置:鼻正中線往上,進入髮際的位置大概半寸的地方。

    眩暈者按神庭穴,通常會有很強烈的痛感,可以經常按摩。

    ● 風池穴

    位置:耳後頭枕骨下,髮際內的凹陷處。

    伴隨頸椎不舒服、脖子僵硬的頭暈,按風池穴就會很不舒服。按摩後,頭暈就會緩解。

    ● 完谷穴

    位置:頭部耳後乳突後下方的凹陷處。

    按摩時如果有痛感,可以按揉此處。

    ● 翳風穴

    位置:耳垂的正後方、很深的凹窩處。

    翳風穴也是一個重點穴位,頭很暈或很痛的時候,按翳風穴會脹痛。按壓翳風穴時要深按。

    ● 率谷穴

    位置:耳尖直上入髮際1.5寸處。

    率谷穴也可以緩解眩暈。

    如果感覺眩暈很嚴重,建議先趴下來,再做穴位按摩,或請家人幫忙按摩。

    此外,眩暈者的日常保養也很重要。有嚴重眩暈的人,害怕勞累和情緒幅度大。因此不管是實症還是虛症的眩暈,絕對不要熬夜、過勞,並且情緒要維持平穩。

    在所有眩暈當中,最恐怖的就是腦充血型,即高血壓導致的眩暈,這一類如果控制不好,就可能引起中風,所以平時一定要注意保養和治療。


    ----------------------
    節目表 https://goo.gl/7fN6pB
    線上直播請看-->http://www.ntdtv.com.tw/live
    或是加入我們的 談古論今話中醫FB粉絲團 https://goo.gl/H3jsDi 得到更多中醫調理的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