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應用診斷系統 及早揪出巴金森氏症難辨步態

【新唐人亞太台 2022 年 11 月 03 日訊】健康消息帶您看到,台中有一位71歲的莊先生,罹患巴金森氏症已十五年,生活還能自理與行走,但近期除了走路遲緩,還經常停滯不前,醫院利用AI運算分析他的步態影像數據,發現他出現了巴金森氏症中後期的「步態凍僵」,莊先生在適量藥物控制下,延緩相關病徵、好轉許多。

巴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種好發在60至80歲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是來自大腦「黑質」部位退化,使得神經傳導的多巴胺細胞死亡,讓神經運動呈現混亂與無法控制,導致患者肢體顫抖、動作出現遲緩,全身肌肉關節僵硬等,初期手部顫抖需要和老年性震顫、中風以及痴呆作鑑別診斷。

中國附醫神經內科部主任 蔡崇豪:「那他的顫抖通常有一個特別地方,就是通常是一個靜態性的顫抖,譬如說他不動的時候反而手會抖或者腳會抖,跟一般我們的抖不太一樣。」

巴金森氏症中後期的出現動作緩慢、步態凍僵(freezing of gait)等症狀,單憑肉眼更是難以區辨,中國附醫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與神經內科醫師團隊,利用AI演算法分析病人步態影片及走道壓力資料,聯手打造「步態凍僵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具備「節省時間」、「幫助遠距醫療」、「上傳影像方便」等三大便利性。

中國附醫神經內科部主任 蔡崇豪:「他在家裡如果有能夠做簡單的錄影,然後把這個影像傳輸到我們的這個AI的這個分析系統來,那其實在診斷上其實是幫助非常大。」

中國附醫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主任 許凱程:「都可以用AI做一個偵測,最後綜合這個判斷以後,甚至可以算出一個分數,那跟我們臨床上評估巴金森氏病的分數還可以做的一個對應,回傳到診間的醫師的一個資訊裡面,讓醫師可以來做一個臨床的判斷這樣子。」

民眾 莊先生:「接受AI治療以後,可以讓我的生活上可以自理了,吃飯、刷牙、刮鬍子啊,在手不顫抖的時候都可以做了。」

蔡主任說,利用AI運算分析病人的步態影像數據,掌握巴金森氏症進程,精準投入適量藥物,往往是延緩該疾病的重要關鍵,期盼更多病人病情及早獲得改善。

新唐人亞太電視 王媛 趙揚 台灣台中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