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品《得度》首演受關注

【新唐人2010年11月7日訊】新聞週刊(243)2010年新唐人全世界華人小提琴大賽已經落下了帷幕,在本次比賽當中,一部蕩氣迴腸的小提琴原創作品《得度》給人們留下了很多回味。大賽結束後,一些觀眾仍然對這部作品表示出濃厚的興趣。那麼,這部作品究竟為甚麼給人帶來如此大的吸引力。我們一起來看看參賽者、作曲家以及評委的看法。

《得度》創作於2009年,是2010年新唐人全世界華人小提琴大賽的委約作品。這部作品從一首同名歌曲發展而來。原歌曲《得度》創作於2001年,當時正值法輪功學員在中國遭受迫害的時候。歌曲的作者在這首作品中表達了法輪功修煉者面對鎮壓時對自己信仰的堅守和對宇宙真理的探尋。

歌曲《得度》作者陳治平:“在網上看到各方面的迫害材料,然後,又看到這首詩,旋律也就很自然的從我心裡出來。”

受到這首歌曲的啟發,音樂家蘇靖雅創作了這首小提琴曲。在蘇靖雅看來,法輪功在20世紀最後十年的洪傳是一段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過程。於是,她通過小提琴的音樂語匯,記錄了這個歷史的時段,同時也表達了她自己的思考。

小提琴曲《得度》作者蘇靖雅:“受迫害這件事情,已經不是小事了,其實不是只有跟中國有關系,它是跟全世界都有關系,然後,在全世界各地也是不斷的講出這件事情,所以它的影響面很大。”

歌曲《得度》的旋律十分優美而且被廣為傳唱。它的歌詞共有33個字,用詞牌《如夢令》的體裁寫成。

《如夢令》是中國古代詞牌的一種。歷史上第一首《如夢令》的作者是南唐莊宗李存勖,寫作時間是在公元10世紀。這第一首《如夢令》講述的故事是古代兩個人進山採藥,路遇仙女,隨後發生的神人之戀。

第一首《如夢令》通過描述天神與人的故事,折射出中國古代文化中天人關係的思想。在一千年後的21世紀,法輪功學員再一次用《如夢令》的詞牌描繪出一個修煉人對於宇宙、人生的思考。

大賽評委陳汝棠:“它又是一個比較更深一層的另外一個意思,那就是修鍊文化。”

小提琴曲《得度》通過主題變奏這種曲式結構寫成,作曲家通過主題的呈現,描繪出法輪功的洪傳,又通過不同的變奏,展現出在經歷人世間的磨難的過程中法輪功學員的平靜和堅忍的心理世界。作品最終通過輝煌的結尾,塑造出超越苦難後的光輝。

因為這首作品完全按照傳統的音樂技法寫成,因此,選手們比較容易通過音樂語言來揣測作者的思想感情。

2010年新唐人全世界華人小提琴大賽金獎得主Corin Lee:“首先猜測作者要表達的東西,有歡快的變奏,也有悲傷的變奏。”

2010年新唐人全世界華人小提琴大賽銀獎得主章靖:“但是,其他的音樂元素或者什麼,我覺得還是靠自己的感覺還是可以挖掘出來的。”

2010年新唐人全世界華人小提琴大賽優秀獎獎得主杜玄:“再一個習慣去判斷這個主題的意境的時候,我並沒有覺得很困難,這個作品本身的價值在音樂上,在我們看來是差不了太遠的,就是我們捉的不會差的很遠。”

而在決賽中聽到了四位選手各具特色的演繹之後,音樂家蘇靖雅感到非常高興,她認為決賽選手們充分地以自己的方式展現出作品的內涵。

小提琴曲《得度》作者蘇靖雅:“我覺得他們是很用心在拉,很用心來參加這次比賽,明白了這個很歷史性的故事。”

人類音樂的歷史似乎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一部偉大的作品或者是虔誠地表達對神的敬仰,或者是深刻地挖掘人性的色彩。正如評委陳汝棠先生所說的,小提琴曲《得度》所展現的是修煉文化內涵。它不僅深刻地挖掘了法輪功修煉者的內心世界,描繪出超越苦難時人性所閃耀的光輝,同時也承傳著中華文化的精髓。這也許就是這部作品受到觀眾歡迎的原因。

新唐人記者郭瑩紐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