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台灣米國學校 傳承產業米食文化

【新唐人亞太台2012年12月13日訊】米飯是亞洲人的主食,但是,您吃過「大碗公飯」嗎?接下來的新聞,我們要帶您去一個由舊碾米廠蛻變成的「米國學校」,來到這裡,不但可以吃到古早味的「大碗公飯」,還可以體驗稻穀的碾製過程;通過測驗,還可以把親手製作的白米帶回家,透過鏡頭帶您到台東關山去看看。

好香、好豐盛的「大碗公飯」,它可是老一輩農民無法抹去的記憶;雖然現在飲食多樣化,但是,很多人還是難以忘懷這古早的好滋味。

遊客 戴瑞雲:「這個(米)又香、又Q的啦!」

91歲阿公 戴樹仁:「這個是『碗公飯』,非常高興,今天能夠吃到這個大碗公飯。」

那麼,又Q、又好吃的米飯,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有米國學校「校長」稱號的彭衍芳詳細的解說「稻米的一生」;他還幽默的說:電腦不僅會挑花生,也會挑米粒。

解說員 彭衍芳:「第一個步驟,要把它的殼剝掉,這個殼我們叫做粗糠。來不及長大,或者是未成熟的米粒,或者半路夭折的米粒,稱之為屑米。」

解說員 彭衍芳:「每一顆米都要經過電腦挑,要挑甚麼呢?挑這個被蟲(咬),病害粒、蟲害粒,還可以把米蟲挑掉,這樣米蟲就不會到妳的包裝袋裡面了,這樣就是一個完整做米的過程。」

來到這裡的遊客,除參觀製米過程和玩米認證外,還可以體驗一下,以前阿嬤時代的買米、扛米的情景。

解說員 彭衍芳:「以前買米,尤其到米店買米的話,他不是用秤子秤的,是用斗量的方式。將你的盒子(魔術箱)放進去以後,我們只要輕輕的把它推進去,然後拉出來,你就會拿到一盒米。做好了自己的米,你就可以像以前阿嬤買了米一樣,扛著回家,帶著米回家去。」

遊客 張文駿:「經過今天講解以後,就稍微瞭解一點製米、做米的過程,跟米大概是怎樣產生的,這樣子。」

透過米食的體驗教學,傳遞了台灣傳統的稻米產業文化,也讓遊客品嚐到農業時代大碗公飯的好滋味。

新唐人亞太電視 李涓榕 方雅嫻 台灣台東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