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古今尋蹤 年輕導演探蔣渭水時代

【新唐人亞太台2014年7月14日訊】今年年初的賀歲電影《大稻埕》,把穿越劇搬到日治時代的台北大稻埕,僅管評價兩極,但三億票房實力,仍讓大稻埕當地,掀起探尋蔣渭水的風潮,而這股熱潮,也讓年輕世代,親近日治時期的台灣歷史,現在就有年輕導演,嘗試要用影像,探尋蔣渭水,和1920年代的台灣菁英。

電影大稻埕,穿越時空回到社會運動勃興的1920年代,與台灣民主運動先驅──蔣渭水相遇。帶動今年以來,探尋蔣渭水的導覽風潮,現在也有年輕導演,要透過影像,讓蔣渭水和他的年代,更貼近年輕族群。

《愛與犧牲──蔣渭水和那批台灣菁英的故事》:「就在他自己所開設的大安醫院,成立了所謂的文化公司,進口海內外的書報,並且開始散播台灣政治自由,已及捍衛人權的理念。」

導演 陸敬融:「年輕人的教學導覽,搭配了歷史畫面呈現,希望這種古今融合的氛圍,能夠讓我們看的觀眾,更融入當時的情況下。」

以古蹟巡覽切入歷史,再橫向尋訪蔣渭水、賴和、謝文達的後代,時空與回憶交錯,襯出蔣渭水的時代追尋,民主、自由、人權價值,其實歷久彌新。

蔣渭水之孫 蔣朝根:「渭水先生最重要的就是精神,就是你做任何事情必須要全心的投入。我們希望藉由這個影片,能夠讓各個地區,都能夠再重新去發掘,他們那個地方,那個年代,他們的菁英,參與了台灣,最重要的1920年代,他們的歷史。」

導演 陸敬融:「這部片子,其實也有呼應到,現在社會上對於一些不公不義的事情,我們應該是有自己的思考跟想法,然後去反思到我們現在,我們應該能夠為這個社會,和這個國家,做什麼事情。」

重新看見1920一代知識份子的憂國憂民,首映會選在大稻埕,一棟日式風格建築的古蹟裡,隔壁就是,蔣渭水的文化復興基地。

蔣渭水之孫 蔣朝根:「他的隔壁就是渭水先生的大安醫院,當時大安醫院是台灣整個反殖民運動的大本營。台灣人的發聲的基地,台灣文化協會的本部也在那邊,還有台灣民眾黨的台北支部,台灣民報,都是設在渭水先生的大安醫院。」

曾為台灣開出第一張醫師診斷證明,蔣渭水短短41年,創設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報、台灣民眾黨,為台灣文化啟蒙,投注一生心力。

新唐人亞太電視 曾奕豪 張芝瑄 台灣台北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