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生態工程 屏東二峰圳90年不斷水

【新唐人亞太台 2015 年 05 月 04 日訊】台灣面臨嚴重的大旱,水庫連年淤積成為問題,但在屏東的二峰圳,卻是歷經90年卻依舊發揮集水引水功能,這座在日治時期由日本工程師鳥居信平,所設計建造的水圳工程,為何能夠終年供水,帶您了解。

成大地質系退休教授 鍾廣成:「你看那個岩石就知道,裂縫相當多,有這個橫向裂縫、還有垂直的裂縫,因為這些裂縫,雨水就會下滲,下滲到底下,最後再由河床裡面流出來。」

砂石地透水性良好,成為儲存地下水源的好地方。因應旱季用水所需,河床底下九公尺的地方,埋設一個混凝土製的地下堰,用來收集地下水資源。

大潮洲人工湖先驅研究計劃主持人 丁澈士:「河床下面就是所謂的地下堰體,所謂的集水廊道。」

二峰圳是一座長328公尺的集水廊道,梯形堰體用一根根傾斜的水泥柱隔出集水空間,上頭鋪上編織的枝條,協助過濾阻擋異物,河床的伏流水就從水泥柱間,進入三角空間內,也就是集水廊道中。

成大地質系退休教授 鍾廣成:「一個隧道穿過這個山頭,到山的另外一邊,山的另外一邊的時候,就有小水溝引出去,這個地方比較高,水流出去的位置就慢慢降低,他也不必用電力讓這個水加壓力,都不必。」

1923年興建完成的二峰圳,是日治時期日本工程師鳥居信平,為了解決冬季無水灌溉所設計的工程。因地制宜,利用地勢與重力排水設計,不用一度電就可以灌溉良田、供應當地民生用水。

大潮洲人工湖先驅研究計劃主持人 丁澈士:「豐水期的時候,還是一樣有20萬噸的水,但是它每一年最主要,它每一年每一個時刻裡面,供應的水質都非常的乾淨。」

經過砂礫過濾,讓二峰圳水質清澈。有別於大型水壩,集水廊道對河川完全沒有影響,在林後四林森林園區,就設有集水堰堤的模型,讓民眾了解設計概念,傳達生態工程的理念。

新唐人亞太電視 李涓榕 台灣屏東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