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歷書》記載:「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立夏與立春立秋立冬一樣,是標志四季開始的日子。立夏之時便是夏天開始的時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後,中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進入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
中國古代將立夏分為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螻蟈,小蟲,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謂之土狗是也,一名螻蛄,一名碩鼠,一名螜,各地方言之不同也。蚯蚓出:蚯蚓,即地龍也。《歷解》曰:「陰而屈者,乘陽而伸見也。」王瓜生:《圖經》云:王瓜處處有之,生平野、田宅及墻垣,葉似栝樓,烏藥,圓無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開黃花,花下結子如彈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細而多糝,又名土瓜,一名落鴉瓜。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所以,中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
此時天氣逐漸炎熱,萬物繁茂,人們的生理狀態也發生一定的改變。夏季與心氣相通,夏季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順四時是養生的首要原則,因此,要順應節氣的變化,注意養心臟和養生各方面,平和過度到夏季。
立夏時節,雖說夏季到來了,但此時早晚仍比較涼,日夜溫差仍較大,早晚要適當添衣。另外進入立夏後,晝長夜短更明顯,此時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睡眠方面也應相對「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氣,但仍應注意睡好「子午覺」,尤其要適當午睡,以保證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及充足的體力。并且睡覺時不要貪涼,避免在風口處睡覺,以防著涼受風而生病。
立夏養生還應重視的一點就是重視「靜養」。立夏後人們易感到煩躁不安,因此立夏養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靜,情志開懷,心情舒暢,安閑自樂,笑口常開。還可多做偏靜的文體活動,如繪畫、書法、下棋、種花等。
立夏後,隨著氣溫升高,人們容易出汗,「汗」為心之液,立夏時節要注意不可過度出汗,運動後要適當飲溫水,補充體液。立夏時節,選的運動不要過於劇烈,可選擇相對平和的運動如太極拳、太極劍、散步、慢跑等。
立夏時節,時值乾卦,自然界的變化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人體臟腑來說,是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飲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為主,多吃蔬果、粗糧。平時可多吃豆類、芝麻、洋蔥、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楊梅、香瓜、桃、木瓜、西紅柿等;少吃咸菜等過咸的食物,注意飲食清潔,多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進餐時食粥,午餐時喝湯,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
隨著天氣轉熱,人們愛吃剛從冰箱中取出來的水果、飲料等。有些人,特別是腸胃功能較弱的兒童,在吃後半小時左右最易發生劇烈腹痛,嚴重的還會出現惡心、嘔吐、頭暈、腹瀉和全身冷戰等癥狀。
專家指出,這種痙攣性腹痛是由於吃了冰箱里存放的食物引起的。人的胃腸溫度一般在36℃左右,而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食物只有2℃~8℃,腸胃受到強烈的低溫刺激後,導致生理功能失調。預防的簡單方法是,從冰箱里取出來的食物不要急著吃,特別是老年人、兒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及寒性體質者更應注意。最好吃經過熱加工後的食品。人體的健康需要平時注意保養,不可任性使用。一旦損壞其組織,破壞其功能,縮短其壽命,而苦果惡果自嘗之時,就會後悔莫及了。
立夏時節,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幫農民們翻松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清晨當人們迎著初夏的霞光,漫步於鄉村田野、海邊沙灘時,你會從這溫和的陽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告別春天,迎來初夏,也告訴人們時不我待,珍惜親情,修養道德,努力上進,不負此生!
資料: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