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養生 古代防疫超智慧

端午節養生

端午節在24節氣中是介於芒種與夏至之間,5月5日古時候稱為惡月惡日,由於正式進入夏日型態,而且古人認為是兇神惡鬼附身導致此季節會有疾病流行,也就是中醫所稱夏季疫癘之氣流行季節,因此有多種不論是民俗避邪或傳統中醫藥疾病預防觀念特別受到重視。

端午習俗 隱含預防醫學意義
端午的一些習俗活動,就如中醫藥觀點,其實隱含著預防醫學意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中醫科主任許毓芬說,端午習俗包括:午時水沐浴清潔、飲雄黃或抹雄黃酒以避蟲、懸五瑞以驅瘟辟邪,這些都是古時候預防醫學的觀念。

許毓芬表示,端午時會在額頭上用雄黃寫「王」字或喝雄黃酒,雄黃其實是一種含砷的結晶礦石(As2S2),味苦、性溫、微辛、有毒,質量最佳者稱「雄精」,其次為「腰黃」,劣等者為「薰黃」,只堪薰用。雄黃主要功效是殺蟲,一般是以外用為主,雖然可以泡酒喝,但是由於雄黃為含砷有劇毒之品,因此在古時,拿雄黃酒泡製藥物要經過一定程序才能喝。

另外,端午懸五瑞是指懸掛「天中五瑞」,五瑞為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及龍船花。菖蒲形狀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有斬千邪之說;艾草則代表百福,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種可以治療疾病的藥草,中醫針灸的「灸」就是利用艾草的溫熱進行灸療;石榴花的根部有驅蟲的效用;大蒜濃厚強烈的氣味,懸於門外有驅瘟辟邪之效,用於飲食也有殺菌效果;龍船花的根具有清熱解毒作用。

由於端午節在初夏梅雨季後,氣候潮濕炎熱,多種病菌蚊蟲容易滋生,懸掛這些芳香藥物藉助它們揮發的氣味以清潔空氣、消除病毒,後來也演變成使用一些芳香藥物或香料,通常具有健胃及清熱利濕效果,若在住所前後插上或製成攜帶型香包,則能用此特殊氣味達到化濕辟穢作用,香包中的香料也可防止蚊蟲叮咬,避免一些以蚊蟲為媒介的傳染性疾病。

冬病夏治 預防疾病於未然
許毓芬提出,時序進入夏天是腸胃炎好發時節,急性腸胃炎是胃與腸壁的發炎,通常以嘔吐與腹瀉併見,多發生於夏、秋兩季,中醫把這些疾病分類為「嘔吐」、「瀉泄」或「霍亂」的範圍。

她說,急性腸胃炎患者通常有暴飲暴食或飲食不潔的情況,發生急性嘔吐腹瀉,上腹或臍周圍疼痛,伴有腸鳴音,排便黏稠而臭,中醫診斷上多見為濕熱證型,常會給予清熱化濕藥物治療,急性期對小兒要預防脫水現象產生。少數患者為寒濕型,排泄物成水樣清稀,有時合併感冒症狀,也常因夏日大量食用涼性瓜果或冰品引起,通常給予散寒解表,化濁止嘔藥物,例如:藿香正氣散。若單純因為暴飲暴食而不適者,通常伴有腹痛、腹脹悶,腹瀉後反而較舒服,是屬於食滯不化,可給予消食導滯藥物。

許毓芬強調,中醫注重四季保健養生,目的就是預防疾病於未然,而「冬病夏治」也是另一種疾病防治的說法,是指冬天寒冷好發的一些疾病,要趁著夏日運動強身與少攝取生冷食物,把體質調整好,才能降低冬天疾病的發生機率。

夏日養生注意事項
1. 食物應以芳香清淡為主,並注意食品衛生。
2. 汗出多而無腎臟疾病者,宜多飲開水,並可於飲水中添加少量食鹽。
3. 適時補充新鮮現榨瓜果飲料,以達降溫消暑作用,但不宜加入太多冰水或冰塊。
4. 夏天人體生理活動十分旺盛,體內營養物質消耗多,可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屬性以調理保健。氣候炎熱,選擇食物以清涼為宜,例如:綠豆、薏苡仁、冬瓜、苦瓜等瓜果,但也不可過量;至於中藥材茶飲可選用菊花、麥冬、沙參,酌加消暑去濕的白扁豆、滑石、蘆根、紫蘇、藿香、荷葉等。

 

轉自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