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病非老年人專利 年輕型患者近2成
文:陳如頤(健康傳媒)
許多人以為手抖、腳抖的巴金森病,只會發生在老人身上,但台大醫院研究發現,近2成患者屬於年輕型,還不到40歲就發病,但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延誤治療,身陷「失去行動能力、失去表達能力、失去快樂、失智」等4大威脅。
張家妹妹在念高中時,被確診為巴金森病,行動力越來越差,在胞姊照顧下完成學業,甚至可以從事簡單文書工作,沒想到,張家姊姊在28歲時,開始腳抖、容易疲倦,接受基因檢測,確診也是罹患巴金森病。
姊姊從小到大肩負照顧妹妹的責任,了解照護病人的艱辛,得知遺傳此疾病後,她與妹妹相擁而泣,哭著說「不要戀愛、結婚,免得害到別人」。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指出,全台65歲以上銀髮族中,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巴金森病,但巴金森病並非年長者專屬疾病,門診中近2成患者為年輕型巴金森病,近期最年輕發病的病例僅18歲。
吳瑞美說明,「年輕型巴金森」與基因、家族遺傳等因素有關,該名年輕個案為高中男生,從小成績優異,喜歡打籃球,但年初動作變得遲緩,肢體行動出現障礙,接受基因檢測,證實為巴金森病。
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最新1份巴金森病認知網路調查發現,逾9成民眾不清楚巴金森病初期症狀,大多對巴金森病早期症狀的認識僅限於手「抖」,以致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
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初期3大症狀為「單側手抖、行走緩慢小碎步、面具臉」,就有患者會不自覺地板著臉,感覺態度冷漠,與同事關係變得很差,卻不知道自己常擺臭臉,直到行動遲緩、說話變慢,就醫才得知自己罹病。
為了提高國人對於巴金森病的認知,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改編4名巴金森病友罹病歷程,製成「期盼脫困的靈魂-巴金森病4篇章」,帶領大家走進巴金森病友的世界,希望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