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澳簽AUKUS 科技開放架構.安倍倡日本參與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11 月 22 日訊】歡迎回來,美英澳9月宣布AUKUS軍事聯盟,11月22日正式簽署協議,強化應對中共威脅。白宮印太協調官坎貝爾(19日)表示,AUKUS首先是三國更積極的防禦架構,其次是敏感技術創新共享的開放架構,未來將有亞洲與歐洲國家參與。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19日喊話,日本應該與AUKUS在AI人工智慧、及網路安全領域合作。
美英澳三國22日在坎培拉宣布簽署一項歷史性的安全協議AUKUS,分享先進的防禦技術及情報, 包括美、英幫助澳洲建造核動力潛艇,共享網路能力、人工智慧AI、量子和其他海底技術等等;這是自世界第二次大戰以來,三個國家所達成的最重量級的防衛夥伴機制。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表示,政府正在就AUKUS協議「向前邁出一步」。
澳洲總理 莫里森:「關於AUKUS協議,這天我們又向前邁出一步;這項協定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框架,以在澳洲、美國和英國政府之間,公開和使用與海軍核推進相關的資訊。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美國和英國將分享這項資訊給第三個國家,那是值得保護的東西;那是澳洲所長期尋求的東西。」
19日,在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舉辦的「悉尼對話」(Sydney Dialogue)線上會議中,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表示,印太地區安全環境已變得「越來越嚴峻」。他指出,對於「四方安全對話」(Quad)來說,最大挑戰是在未來幾十年內維持自由和開放的秩序;並呼籲日本應與美英澳組成的AUKUS安全聯盟,在人工智慧(AI)和網路安全上展開合作。
日本前首相 安倍晉三(2021.11.19):「實現自由開放印太地區的關鍵是,確保志同道合的國家對印太地區的中長期參與。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歡迎AUKUS的成立。」「我認為日本應在網路能力、人工智慧和量子技術等領域,參與AUKUS的合作。」
美國白宮國安會印太協調官員坎貝爾((Kurt Campbell)19日表示,中共正進行近代規模最大之一的軍事集結,AUKUS就是對中共的回應;他還指出印度和越南都是美國未來地區戰略的「關鍵」合作夥伴。他表示,中方在拜習會表明,美國與夥伴擴大合作關係,讓中共感到「燒心」心痛(heartburn)。
白宮印太地區協調官員 坎貝爾(2021.11.19):「在(15日拜登和習近平的)虛擬會議上,習主席非常明確地表示,美國正在做的一些事情,讓中方感到有些燒心。」
坎貝爾說,AUKUS首先包括澳英美三國更積極的防禦架構,其次是敏感技術的深度創新與共享,這部分未來將開放亞洲與歐洲國家參與。
白宮印太地區協調官員 坎貝爾(2021.11.19):「(AUKUS)的這部分安排,旨在成為個開放架構。我們期望亞洲歐洲的其他國家,將與我們一起參與,也許不是立刻,而是隨著時間推移。」
AUKUS安全聯盟協議正式簽署前,美國總統拜登19日聲明表示,這將讓我們展開合作,「進一步提升共同防禦狀態」。根據AUKUS協議,澳洲將獲得其他先進技術、8艘最先進的核動力潛艦,有匿蹤能力、能執行遠距任務。中共抗議聲稱AUKUS,對印太穩定構成「極不負責任」的威脅。
新唐人亞太電視 國際新聞組編譯
相關新聞
-
美司令:F-35與殲20已在東海遭遇過
2022-03-17 16:19:48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維巴赫透露,美軍的F-35戰機已與中國的殲20「遭遇」過至少一次,還說空警500預警機扮演共軍遠距空戰獵殺鏈的關鍵要角。
-
北韓射彈中共軍演 安倍籲美明示保衛台灣
2022-02-28 08:53:12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際,北韓週日再次發射一枚彈道飛彈、中共同天也在南海和渤海舉行軍事演習,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呼籲美國,明示保衛台灣。
-
法智庫:美不直接投入烏俄戰爭 保留軍力捍衛台灣
2022-04-21 13:52:06美國國會代表團訪台,台海問題再引發法國熱議;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投書法媒,籲美國明確宣示捍衛台灣。法智庫研究員認為,美國不直接投入烏俄戰爭,是為保留軍力捍衛台灣。
-
若中企賣俄晶片 美將嚴懲讓它們「實質上倒閉」
2022-03-24 16:20:24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今天表示,如果中國公司對俄羅斯出售以美國技術製造的半導體,美國「絕對」會實施可能「實質上讓它們倒閉」的出口管控。
-
安倍:美國應捨棄戰略模糊 明確表示防衛台灣
2022-02-27 22:39:25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今天在電視節目上表示,「台灣發生事態就是日本發生事態」,美國應毅然捨棄對台採取的「戰略模糊」,有必要明確表達防衛台灣。
-
美日印澳強調不容印太淪烏 莫里森譴責中俄勾兌
2022-03-04 22:17:10再來聚焦,台灣時間3日深夜,美國、日本、印度、澳洲領袖舉行「四方安全對話」視訊會議,以因應烏克蘭緊張局勢,並建立人道援助與救災機制。四國元首達成共識,絕不允許印太地區重演烏克蘭的情況。會後莫里森譴責中共,在國際制裁俄羅斯的聲浪中,中共卻對俄羅斯的經濟放軟,中俄勾兌的事情必須要被大聲地說出來,不能視而不見。
-
PayPal擴大助烏克蘭 烏副總理寫中文籲銀聯行動
2022-03-22 16:26:25烏克蘭副總理 費多羅夫,身兼數位轉型部長,自俄羅斯揮軍入侵烏克蘭以來,不僅成立一支「烏克蘭IT軍團」,並多次透過社群媒體,成功敦促美國科技巨頭抵制俄方的入侵。不過,費多羅夫也多次通知銀聯等中國公司,停止在俄羅斯的業務,甚至還發出簡體中文的喊話文章,但都沒有收到回應。
-
中共3月底接待俄外長 秦剛稱美若制裁將回擊
2022-03-29 22:35:14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行動中,中共的角色受到關注,28號,中共外交部宣布,中共外長王毅將在30日、31日兩天主持第三次阿富汗鄰國外長會議,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也將出席。同一天,拉夫羅夫也表示,俄羅斯和中方的關係,前所未有的堅固。
-
中國復工出貨遞延效應、美國塞港 將是供應鏈災難
2022-05-02 17:01:16上海疫情封控期間,遞延累積的貨運需求也越大。有業界人士分析,一旦中國解除封鎖,對商船需求會急速增加,大量貨物運送攀升,造成的全球塞港將會比去年嚴重,再加上遇到美國零售商補庫存期間,若美西碼頭工人換約談判不順利導致罷工,恐會是供應鏈的一場災難。
-
外交部駁斥學者投書 提醒注意中共認知作戰
2022-04-19 11:28:42外交部今天發布新聞稿駁斥學者投書。外交部表示,投書內容指美國參議員葛瑞姆(Lindsey Graham)日前率團訪台,期間訪團曾警告台灣不要挑釁中國;學者錯誤引述及扭曲美國議員發言,與事實根本不符。
-
美媒:中共下令政府與國營企業棄用外國個人電腦
2022-05-07 19:08:40美國媒體引述消息人士說法報導,中國已下令中央政府機構和國營企業,在2年內以國產個人電腦替換外國品牌產品。這是迄今北京試圖根除敏感機構內海外技術的最積極行動之一。
-
美國智庫:中共一帶一路倡議 淪為組織犯罪溫床
2022-03-30 16:38:12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提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一帶一路倡議,誓言促成合作繁榮與交流,但美國智庫的報告說,一帶一路倡議已淪為組織犯罪溫床,不法分子藉此大搞掛羊頭賣狗肉的牟利。
-
俄烏危機 專家:供應鏈去俄化中國將面臨更大壓力
2022-03-14 17:40:09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震撼全世界,對全球產業與供應鏈將造成深遠影響。產業研究專家預期,未來以美國為首的自由世界國家將更緊密合作,產業鏈不僅會「去俄化」,中國面臨的壓力也會加劇。
-
美眾院通過支出法案 禁「不正確標示」台灣領土
2022-03-10 14:25:52美眾議院今晚通過1.5兆美元的2022財政年度綜合支出法案,其中一項條文禁止美國行政部門花錢製作、採購或展示任何「不正確標示」台灣領土的地圖,盼將中國、台灣切割。
-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美防長:直接比較並不適當
2022-04-06 15:59:21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有美國國會議員憂心中國也會對台灣展開侵略,美國防部高階官員今在聽證會中表示,直接比較烏克蘭和台灣並不適當。
-
美菲30年規模最大軍演前夕 中菲爆海上爭端
2022-03-28 22:04:24接著來看到,從今天開始,美國和菲律賓將舉行兩國30年來規模最大的聯合軍演,約5100名美軍和3800名菲律賓軍人參加演習。這場名為「肩並肩聯合演習」的軍演將持續到4月8號,在菲律賓進行海上安全、反恐和救災演習。
-
美太平洋艦隊司令:履行防衛台灣承諾不能鬆懈
2022-04-05 12:18:12俄烏戰事引發台海安全聯想,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帕帕羅今天表示,中國勢必從中借鏡學習,但可能犯台時間點相當難預測,美國履行防衛台灣、支持台灣強化自衛能力的承諾不能鬆懈。
-
金融時報:美英高層討論應變計畫 防台海衝突
2022-05-01 15:38:12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今天報導,美英高階官員3月曾舉行會談,討論如何加強配合,來降低因為台灣而與中國開戰的風險,並首度探究衝突應變計畫。
-
台國安局長:俄烏戰凸顯東亞缺集體安全機制
2022-03-24 14:48:59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近一個月,外界也高度關注台海安全,中華民國國安局長陳明通(24日)在國會表示,戰事凸顯東亞缺乏集體安全機制,也使國際社會更加警覺;此外,日本逐漸形成「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氛圍。
-
陸復工效應+美東西碼頭塞港 恐成供應鏈災難
2022-05-02 17:34:07全球大塞港的情況將再次上演嗎?海運業者分析,由於中共防疫封控期間,貨櫃和船運運價持續受壓,隨著中國大陸復工,一旦累積的訂單重啟出貨,大量船隻將湧進美國西岸港口,造成全球塞港壓力升高,影響會比去年還要嚴重。再加上遇到美國零售商補庫存期間,訂單持續湧入亞洲、運力再度吃緊,如果美西碼頭工人換約談判不順利導致罷工,將會是全球供應鏈的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