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2月27日訊】社區廣角鏡(179) 可愛會鑽甕的兔子,以及吸奶瓶的錦鯉,是園區的特色,高中畢業就自己創業的陶藝家麥傳亮說,與自然共處之下,讓他們的胸懷也變的開闊,接下來,帶您一起了解,這對兄弟是如何從零到有,怎麼面對困境,繼續是我們的報導。
台灣陶藝家 麥傳亮:「那我現在做的這個是酒甕,小酒甕。」
不論茶碗,還是私釀的葡萄酒甕,不到一分鐘就完成塑形,這樣熟練的速度,是麥傳亮在高中上課時,磨練出來的。
台灣陶藝家 麥傳亮:「書讀不好,就上課在聽課,手上就一團泥土就在做茶壺,用手去捏出一把茶壺,不是用拉坯不是,捏好了壺身,下課捏了壺蓋,下一節再捏個壺嘴,那第三節就湊出一組茶壺,所以每天幾乎就有一支茶壺誕生出來。」
高中畢業就開始自己創業的麥傳亮,工作室的建造,要感謝在背後鼎力支持的父親,而一同為陶藝構思出入打拼的工作夥伴,就是小他兩歲的弟弟麥智通。
台灣陶藝家 麥智通:「只有我們兩個在研究,那他都是負責研究開發,我看哪裏有問題,我們就互相再研究,或是一起再做,看哪裏有問題,產生的話就要去克服,才能夠變成一個很完美的一件作品。」
台灣陶藝家 麥傳亮:「老師的譴責,同學的鼓勵,變成對我人生的一種啟發。弟弟對我一生中的一種期許,一種動力,其實人一生中,其實話也不用太多,其實幾句話在你受用,就會受用無窮。」
回想青澀年代時的地攤生活,不敢開口叫賣,不知如何介紹作品,兩兄弟從中取得經驗,討論出心得,現在每件作品,都有令人會心一笑的故事。
台灣陶藝家 麥智通:「這是一個猴子,後來居上,這是一個如意,讓你事業越做越順利,這是一個竹子,就代表節節高升,事業會高升,所以它很方便不會掉。我們用很誠懇的心,要把我們的作品,把它當作一個生命的一個介紹,我們作品的感覺,我們自己作者的體驗,把它做出來,它的工它的故事,它的文化,合而為一。」
原本只有20幾坪的空地,如今拓展50多坪的園區。這對麥氏兄弟身處在山林間,與自然的花鳥動物共處,用最開闊的心,與手中最真誠的溫度,捏出對傳成台灣文化的心意。
台灣陶藝家 麥傳亮:「對這塊土地的地形,地物,這塊土地的生態,這塊土地的特有種,是要做一個詮釋,才有道地的台灣情跟台灣味,同時又傳遞中華文化,喝茶的一種國粹。」
新唐人亞太電視阜東、李晶晶台灣臺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