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廢料處置棘手 多方座談盼凝聚共識

【新唐人亞太台2014年2月17日訊】核廢料的處理,是核能發電始終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即將在2015年底提報除役計畫的核一廠一號機,該如何處置運轉40年的燃料棒,是個棘手的問題,近期宜蘭人文基金會促成台電、原委會和環保署等相關部門,共同與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展開會談,期盼能凝聚安全處理的共識 。

核子工程博士 賀立維:「政府並沒有很明確告訴老百姓,你乾貯以後怎麼辦?」

核一廠預計將在2019年除役,但除役後的核廢料,怎麼處理?引發關注。目前台電提出乾式貯存計畫,將置於新北市核一廠區內,專家擔心,燃燒過後的高輻射核廢料,放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將成為第二個蘭嶼。

宜蘭人文基金會董事長 陳錫南:「這是一個夢靨,燃料棒從冷卻池取出來以後 就無法在大氣中做換裝,需要熱室(Hot Cell)的設備,台電並沒有這樣的設備,沒有這樣的經驗,沒有這樣的人才,沒有這樣的技術。將來這些核電廠除役以後,就是核廢料的最終貯存場,放那邊就不可能再有任何作為。」

核子工程博士 賀立維:「他只說2055年,我會開始做永久貯存的一些不管是規劃或者開始興建,把我們這一代的問題丟給我們的小孩。」

用過的核燃料棒從反應爐取出後,還是會釋放大量的熱與放射性物質,而且放射性也比未使用過的燃料棒強百萬倍,這些高階核廢料至少需十萬年才能無毒化,如何處置用過的燃料棒,核能國家無不傷透腦筋。

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 徐光蓉:「我們知道蘭嶼的核廢料雖然是低階的,大家知道10年不到左右就開始鏽蝕,甚至有炸掉的;那本來原理上是低階核廢料是可以好好處理的,我們連這個低階的核廢料都沒有辦法好好處理,誰敢相信我們的台電,有能力處理這個高階的乾式,那這個一旦鋼桶裂掉之後,這東西就會隨著風飄散,那我們的台北 整個大台北地區的五、六百萬人生命就會受到影響,立刻,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核廢料中期貯存,是採用原能會核研所 設計的露天乾式貯存法,核工博士賀立維指出:台灣高鹽、高濕的環境,對貯存桶容易產生風化作用,一旦外層水泥護牆和內層鋼桶產生腐蝕與龜裂,對環境及人類的危害嚴重程度,難以估算。

核子工程博士 賀立維:「台電或原能會老是以說美國有多少多少跟我們類似的乾式貯存,可是他完全完全刻意迴避掉10公里、20公里、30公里的範圍內有多少居民,有沒有靠近大都會區,他就絕口不提。」

宜蘭人文基金會董事長 陳錫南:「核廢料完全撤離,搬運離開台灣本島,在無人島做中期貯存及最終處置的同步建構的一個觀念,這樣可以讓低階跟高階核廢料的處置有個方向,能夠提早進行,那距離台灣夠遠了,台灣的安全得以確保。」

核廢料「乾式貯存」可不可行?在台灣,哪裡是核廢料的「最終貯存場所」?如何讓核廢料遠離人口稠密區,將風險與威脅降至最低。專家提醒,只有通過多方座談,凝聚共識,共同研商出可行具體方案。

新唐人亞太電視 黃訢瑜 吳富國 宜蘭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