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疫情復燃傷經濟 美股道瓊下跌超過300點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3 月 24 日訊】早安新唐人先關心,全球超過1.24億人確診,超過272萬人病逝。擔憂全球疫情復燃傷經濟,美股道瓊週二下跌超過300點。復活節待在家中,德國宣布:再延長封鎖措施至4月中。英國首次封鎖滿一年,福斯製作人染疫亡。
全球逾1.24億人確診 逾272萬人病逝
全球疫情最新數據顯示,確診中共肺炎超過 1億2千4百萬人,超過2百72萬8千多人病逝。但是中共、伊朗等國家,被認為嚴重低報數據。其中美國確診達2千9百91萬多人,54萬3千多人病故;巴西確診1千2百零4萬多人,29萬多人病故;其次為印度、俄羅斯、法國和英國。
憂疫情復燃傷經濟 美股道週下跌逾300點
擔憂全球經濟可能因新冠疫情大流行重新爆發而遭重創,部分大型個股重挫,拉低美股。
標普500指數下跌30.07點或0.76%至3,910.52點,因工業和材料類股承壓。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下跌308.05點或0.94%至32,423.15點,開拓重工下跌3.44%。
那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149.85點或1.12%至13,227.7點。小型股羅素2000指數下跌3.6%至2,185.69點,為6月以來最糟單日走勢。
在推出新的疫情限制後,旅遊和零售股大跌。嘉年華和挪威郵輪均暴跌逾7%。美國航空和聯合航空也分別下跌超過6%。實體零售商Gap下跌7.76%。
世界衛生組織說,隨著高度傳染性變種病毒繼續傳播,全球大多數地區都出現新病例數上升。在第三波全球感染浪潮的威脅下,油價下跌逾6%。
待家中 德國宣布:再延長封鎖措施至4月中
德國總理梅克爾 (Angela Merkel) 周二 (23 日) 宣布,已與各州達成協議,將原訂 3 月 28 日結束的封鎖措施繼續延長至 4 月 18 日,因應目前嚴峻的第三波疫情。
梅克爾說,「基本上,現在流行的是新的病毒,與原先的品種有著截然不同的特性,死亡率更高,且傳染力更強」。
德媒指出,這次通過的決議,將在復活節期間實施迄今為止最為嚴厲的封鎖措施,要求 4 月 1 日至 5 日期間,嚴格實施人際接觸禁令,並且禁止集會。
官方鼓勵人們復活節假期留在家中。在此期間,餐館必須關閉戶外用餐區域,零售業僅允許在 4 月 3 日開放食品零售店。此外,部分疫情嚴峻的縣市會實施宵禁,並要求在私家車內佩戴口罩等。
德國周一公布數據,全國每 10 萬人的每周感染率是 107,高於 3 周以前的 60 幾。
英國首次封鎖滿一年 福斯製作人染疫亡
英國封鎖屆滿一週年,確診中共肺炎人數超過4百32萬人,累積死亡人數,已經超過12萬6千人。
去年3月23日,英國首相強生下令第一次封鎖。當時,不到1千人染疫死亡,現在英國累計超過12萬6千人喪生,是歐洲染疫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過去一年的反覆封鎖,包括各行各業停擺,與家人、朋友間強制隔離,以及數百萬兒童不能上學等,對許多英國人是艱難的考驗。
英國疫情正在逐步紓緩, 倫敦人渴望生活重回常軌,但又怕走入另一個循環。
福斯新聞網和福斯財經網資深製作人埃里克·斯皮納托感染中共病毒病逝。
他的兄弟迪安週一在社交媒體上證實了這一消息。
相關新聞
-
【特稿】疫情海嘯再襲 誰能躲過生死大劫
2023-11-27 14:57:25從2019年年底中共病毒(新冠病毒,COVID-19)首度爆發以來,疫情跌宕起伏,持續蔓延。儘管三年多來中共官方多次給病毒起出不同的名稱以掩蓋疫情,但瘟疫從未真正停止或離開過。
-
中國疫情嚴峻 多地猝死暴增
2024-04-06 19:38:56中國大陸的疫情從未消失。日前,多地民眾反映,從去年底至今,身邊許多人出現染疫重症,猝死率暴增。由於太多人死,大家都不願意去殯儀館,也不開追悼會了。
-
中共與天鬥清零失敗 陸網友轟「白肺心肌」
2023-01-03 16:38:54中共長達三年的清零封控失敗,現在疫情大爆發,出現「白肺」與「心肌炎」症狀的患者不斷蔓延至各個年齡層,有網友發文,家裡剛出生5天的新生兒,感染後遭醫院下病危通知書,右肺1/3出現白肺。由於中國本輪疫情中出現了大量「白肺」和「心肌炎」患者,中國網友更是創出了「白肺心肌」一詞,諷刺中共戰天鬥地的無效三年「清零」。目前,國際持續要求中共公布真實疫情數據,中國醫衛專家張文宏指出,過年期間,中國染疫比率可能高達80%,代表中國14億人口將有超過11億人染疫。
-
黨員密集病亡 消息:軍隊爆這波疫情就是新冠
2024-01-03 13:15:41近幾個月以來,中國多地醫院持續爆滿、中老年猝死激增,有民眾透露,來自中共軍隊高層的消息,最新爆發的疫情仍是新冠。
-
韓日防疫降級 台最快今宣布室內免戴口罩
2023-01-31 11:52:45再來關心,全球受到COVID-19疫情肆虐已經第四年,除了中國大陸,各國疫情都有趨緩,重症及死亡的患者大量減少。韓國宣布30日起撤除室內口罩令,而日本則在日前宣布五月將會調降疫情等級。台灣也在週一,宣布開放的五大方向,如果和學者專家討論順利,最快今天週二,就會公布室內免戴口罩。
-
中國各地疫情升溫 官方數據惹質疑
2023-10-13 13:07:08中國疫情再度升溫,醫院發熱門診病患爆增。中共疾控中心最新通報聲稱,9月新增的新冠死亡病例為45例,重症398例。但民眾質疑實際疫情更加嚴重。
-
中國來台旅客採檢 學者估陽性率最高值35%
2023-01-02 16:34:46中國來台旅客唾液PCR採檢,首日陽性率27.8%。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說,數據在預期範圍內,反映中國疫情基本族群陽性率,估台灣未來檢出中國入境陽性率最高值35%。
-
2/7起入境自主防疫放寬 取消外出須快篩陰性
2023-02-02 11:48:52指揮中心今天公布,自2月7日起,調整入境旅客「0+7」自主防疫期間篩檢時機,取消外出須有2天內快篩陰性結果規範,改為自主防疫期間如出現症狀再使用家用快篩試劑篩檢。
-
台擬解除室內口罩令 CDC提醒陸疫情仍高峰
2023-01-17 11:52:14台灣防疫指揮官王必勝首度鬆口,如果台灣和國際疫情穩定,室內口罩令鬆綁,有望在過年後就實施,疫情降級也正在討論中。而即將進入過年連假,台灣指揮中心評估,中國大陸本土疫情仍嚴峻,已經從都市蔓延到鄉村,住院及死亡都處在高峰。
-
北京學生集中發熱 上海天津浙江多校緊急停課
2023-02-22 13:17:34鏡頭轉到中國,近日,從中國首都北京,到天津、上海等多地,都有學校傳出,學生出現發熱等症狀,暫時停課,雖然校方普遍宣稱是流感,但民間擔憂疫情會再度爆發。
-
指揮中心:確診朝0+n免隔離 輕症擬免通報
2023-02-14 11:19:24早安新唐人先來關心,防疫鬆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官王必勝宣布,指揮中心現階段三大工作重點,包括加強次世代疫苗接種、調整輕症隔離方式,與修正確診者通報定義。繼口罩鬆綁後,下階段將放寬輕症者免隔離,從5+n調整為0+n。
-
室內口罩擬鬆綁 預計2/2公布細節
2023-01-31 19:18:14室內口罩鬆綁預計本週公布,行政院、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傍晚與教育部、交通部等進行跨部會討論,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還有部分細節需要修正,預計將於2月2日記者會公布。
-
染疫被妖魔化 中國偏鄉老人諱疾忌醫
2023-01-10 16:56:38中國放寬防疫管制疫情大爆發,醫療資源貧乏的偏鄉如何防疫備受關注,醫療訊息公眾號「丁香園」報導,因COVID-19被妖魔化,農村的老人覺得染疫很丟臉,當地醫療院所幾乎不談新冠病毒。
-
日本升級中國客入境管控 1/8起須檢附陰性證明
2023-01-05 11:17:00日本共同社今天報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今天表明,1月8日起從中國入境日本的旅客必須檢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陰性證明。
-
韓國宣布陸客入境一律採檢 限制中國增開赴韓航班
2022-12-30 16:49:31中國疫情飆升,韓國政府今天宣布將自明年1月2日起限制增開中國航班及駐中使館簽證核發作業,來自中國旅客搭機前、入境後都必須採檢。
-
中國經港澳轉機入境加嚴 須持登機前檢驗證明
2023-01-03 16:08:40指揮中心今天公布,自1月6日至31日,針對中國啟程經香港、澳門轉機抵台旅客,加強檢疫方案,須持有啟程地搭機前48小時內PCR檢驗報告,或24小時內抗原快篩檢驗報告。
-
【同聲翻譯】美眾院委員會新冠病毒溯源聽證會
2023-03-09 13:24:17美東時間週三(8日)上午9:00,美國眾議院委員會將對新冠病毒(COVID-19、中共病毒)的來源進行首場聽證。新唐人大紀元進行直播,中文同聲翻譯。
-
指揮中心:Omicron高峰過 1月底宣布口罩解禁
2023-01-20 09:25:46過年放假,很多民眾關心,口罩令甚麼時候能解除,指揮中心昨天指出,本土Omicron第3波疫情高峰已過,預計最快1月31日公布第2階段室內口罩鬆綁。
-
五月有望疫情降級 王必勝:接下來三階段解封
2023-03-03 11:26:19接著來看到,近期各國紛紛將COVID-19疫情降級,解除相關防疫禁令。台灣也逐漸跟上開放腳步,防疫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接下來將分成三個階段實施開放,並且有望在五月調降疫情等級,到時候,指揮中心也會隨之降級開設或解散。
-
中國疫情爆發 經濟雪上加霜 鎖國危機恐再現?
2023-12-06 17:21:41中國經濟可以說雪上加霜,除了穆迪調降評等,近期傳出,中國出現大規模呼吸道傳染高峰,也有消息傳出,許多醫院的醫生,都被調去支援兒科和呼吸科,中國網友爆料,先前「健康碼」、核酸檢測,在中國重新上線,我們請教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老師,您怎麼看,現在中國疫情的再爆發對現階段中國經濟,帶來哪些衝擊?是否中國封城危機可能再次出現,請教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