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水晶體該如何挑選?眼科醫師從技術發展演進解析

因應醫學科技的進步,人工水晶體也隨之推陳出新,但種類繁多的狀況下也常讓患者在選擇時傷腦筋。(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文:楊芷晴(NOW健康) 

「人工水晶體」是近年醫學科技發展進步快速的眼科醫材之一,隨著時代更迭,從古至今陸續推出了球面、非球面、單焦點、雙焦點、多焦點和延焦點等多種人工水晶體,讓白內障患者的選擇愈來愈多元,也因此常有民眾疑惑到底該選哪種?眼科醫師朱智盟建議,在預算足夠的情況下,應優先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最新款式。


人工水晶體不斷演進 帶給患者 更多便利性


白內障的發生是由於水晶體的化學成分改變導致混濁、變硬,進而造成視力模糊、畏光、眩光、失去色彩鮮明度等症狀。而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透過手術摘除水晶體,再植入人工水晶體來改善視力,不過由於人工水晶體的種類繁多,患者也因此產生選擇障礙。


朱智盟醫師指出,人工水晶體的種類差異是經歷不同時代的科技發展而來,早在1980年代後期,醫學史上就已經出現置換人工水晶體的成功案例,但此時的水晶體是屬於硬式,直到1998年才出現軟式水晶體。


朱智盟醫師進一步說明,最早期的人工水晶體都屬於球面設計,也是目前健保有給付的水晶體,價格實惠,符合資格的患者甚至無需自費,但缺點是容易產生影像扭曲、像差及色彩飽和度較低的狀況,當時的傳統白內障治療手術傷口長達11mm,手術後還得住院1周。


直到2002年左右出現了淡黃色的非球面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影像解析度更高、不會變形、夜間視力較佳,還能過濾紫外線及藍光,但此時的水晶體仍無法改善近視、遠視、老花或散光等視力問題。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 人工水晶體款式推陳出新


時序推進到2006年,台灣健保核准自費人工水晶體的部分健保給付額,減輕白內障患者的負擔,此時推出的水晶體更薄,缺點更少,也促成手術方式的改變,「超音波乳化術」因而誕生,讓以往的大傷口切割手術變成僅2.2mm的小傷口,在清除白內障以後,水晶體改用類似打針一樣的植入方式即完成。


然而,以往的單焦點水晶體功能開始讓患者覺得不敷使用,部分老年人在手術後的老花度數反而加重,為了改善此問題,進而出現雙焦點人工水晶體,可以看清楚近距離範圍,也讓想要閱讀、做針線活的患者生活更便利。


2016年出現3焦點(多焦點)人工水晶體,手術需要高度定位在中心點,因此搭配最能精準定位的「飛秒雷射」,在植入後1個月內應避免劇烈運動,以防水晶體脫位,優點是可看得清楚遠、中、近距離,還能同時改善近視、遠視、老花等視力問題,缺點是夜間視力差一些,容易眩光或對比度較低,此外有黃斑部病變的患者並不適合使用多焦點。


上述這些水晶體都是以繞射原理製成,近年來也出現折射設計的延焦點(EDOF)人工水晶體,改善了多焦點的夜間眩光問題,但缺點是近距離的聚焦效果不如多焦點來得好,如有閱讀需求者,就需要拿遠一點或是另外搭配老花眼鏡才看得清楚。另有一款號稱多焦段的人工水晶體,標榜有焦段閱讀功能,結合繞射三焦及延焦(EDOF)功能,讓患者更方便閱讀。

 

人工水晶體發展進程。(資料來源/朱智盟醫師提供;圖/NOW健康製作)
人工水晶體發展進程。(資料來源/朱智盟醫師提供;圖/NOW健康製作)

人工水晶體種類多元 醫師建議挑選「以新科技優先」


無論人工水晶體的種類再 多,新式水晶體通常是從舊款設計的缺點改良更迭,朱智盟醫師建議,在患者預算可負擔的情況下,應優先選擇符合個人需求的最新水晶體款式,畢竟在植入後的幾十年都必須使用所選的水晶體。


若是還在考量要採用球面或非球面、單焦點或多焦點的患者,就好像是在考慮要使用掀蓋手機還是智慧型手機一樣,要想恢復年輕的視力,就應該以新科技、新產品為先,術前也務必讓醫師檢查、評估是否有其他眼疾或曾做過眼部手術,以確保手術安全。

★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