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舉重選手!海科館成功繁殖「漢氏勞綿蟹」

【新唐人亞太台 2023 年 03 月 14 日訊】歡迎回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復育基地,傳出喜訊!「綿蟹卵」孵化後,從原本的上萬隻,慢慢減少,最後只留下一隻小綿蟹,經過1個月的照顧,狀況趨於穩定。海科館表示,這是台灣人工繁殖的首例,除了綿蟹外,目前也致力於小丑魚、鱟魚的復育工作。

小綿蟹全身毛茸茸,看起來好像毛針氈玩偶,背上還揹著東西。

海科館研究人員:「習性就是,牠要揹著重物,那個重物會去偽裝自己,牠這麼小,牠其實揹著一個小海綿,長大之後牠會揹貝殼。」

民眾:「牠可以長成那樣很厲害。」

特別的外觀,連民眾都嘖嘖稱奇!「綿蟹」學名叫做「漢氏勞綿蟹」,有海中舉重選手的稱號,小時候會把海綿剪裁成身體大小揹在身上,長大之後會揹貝殼,這樣做,其實是為了偽裝自己,而眼前這隻小綿蟹,海科館好不容易才在去年(2022年)12月成功復育,人工繁殖能活下來,機率只有萬分之一。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博士 蓋玉軒:「12月中旬孵化出來的時候,其實大概有幾萬隻以上,但是在育成的過程中慢慢減少,最後我們很幸運的,成功(孵育)了一隻,牠會互相的吃牠的兄弟姊妹,讓牠維持在24小時都有東西吃 ,對牠的水質照顧就會非常的困難。」

海科館副館長 林青海:「我們台灣這邊,首創在人工繁殖的部分。」

除了綿蟹、小丑魚,來自金門的鱟,也是復育重點。而場內超吸睛的還有這隻。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研究人員 蔡宇鴻:「鱗片這鱗都黏在一起了,不像一般的魚是一片一片,像盔甲一樣的保護,很明顯和鱷魚一樣的牙齒。」

全身白得透亮,還有鱷魚般的鱗片和牙齒,牠叫做「錘骨雀鱔」,看似和善,其實是隻兇猛的外來種,還是活化石。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研究人員 蔡宇鴻:「我們這隻是收容來的,這是民眾捐贈收的,因為牠本身有外來種的展示效果,保育跟學習宣導的效果。」

不只專注生態復育,海科館也致力於保存各種品種的海生動物,提供觀賞與教學,讓民眾能了解更多生態知識。

新唐人亞太電視 綜合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