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威脅製造業工人 更勝貿易逆差
![](http://www.ntdtv.com.tw/public/uploads/assets/2017/01/31/2017-01-31-589095ace6a45-780x520-32.jpg)
雖然川普誓言將製造業搬回美國,但一些業界研究卻發現,機器人對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威脅遠勝於貿易逆差所帶來的傷害。(STAN HONDA/AFP/Getty Images)
【新唐人亞太台 2017 年 01 月 31 日訊】在川普「美國優先」的貿易政策下,來自中國和墨西哥的貿易逆差成了美國新政亟需解決的難題,但部分研究報告卻發現,機器人對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威脅遠勝於貿易逆差所帶來的傷害。
CNN財經網站報導,機器人自2000年以來已取代美國近500萬個製造業職缺,高於在1999年至2011年期間因與中國進行貿易而流失的98.5萬,以及在1997年至2013年間與墨西哥貿易損失的80萬個職缺。
波爾州立大學(Ball State University)的另一份研究也發現,在2000年至2010年期間,約87%的美國製造業就業機會被工廠自動化等創新科技所取代,而貿易導致的就業機會減少只占13%。
喬治城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杰森(J. Bradford Jensen)表示,科技的變遷降低了勞工的需求,部分原因是自動化,部分原因是設計,導致軟件使用增多,硬件使用減少。然而,對外貿易卻比科技變遷更容易被妖魔化。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阿齊默魯(Daron Acemoglu)擔心,美國進行貿易限制後,部分生產線可能移回美國,但受惠的或許不是勞工,而是機器人。
《澳洲人報》報導,美國許多沒有外移的工廠一直以廉價和高效能的機器來取代勞力,同時認為造成美國勞工大量被淘汰的原因是成本過高。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報告發現,在美國僱用一名焊接工人的時薪(含各項福利)為25美元,但用機器人焊接每小時只需8美元的成本。
《紐約時報》也說,自動化讓美國製造業的產量比1987年多出85%,但卻讓勞工人數降至原來的2/3。
投資銀行麥格理(Macquarie)的報告則說,人類引進工業機器人50年後才累計到100萬部機器人門檻,但累積到200萬部門檻只需花8年的時間。這意味著,如果美國工廠的經營階層降低成本的心態沒有改變,美國製造業就業機會要恢復往日榮光,重回1960和1970年代的水準很困難。
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綜合報導
轉載自《大紀元》
相關新聞
-
川普再預告簽對等關稅 可能影響一次看
2025-02-13 07:55:20早安新唐人先帶您關心,美國總統川普最新在白宮表示,將在美東時間週三晚上,或週四早上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對等關稅。
-
川普「對等關稅」將至?傳台北明晨簽行政令
2025-02-12 20:22:38新聞一開始,帶您關心,美國總統川普日前透露,將對全球各國實施「對等關稅」,可能美國時間週三就會宣布。目前,美國前兩大貿易逆差國,中國和墨西哥,都已經被加徵、或被宣布加徵關稅。分析認為,美國第三大貿易逆差國──越南,可能是川普加徵關稅的下一個目標。
-
庫德洛等人成立「美國優先」智庫 獲川普全力支持
2021-04-14 21:12:5813日,前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宣布,成立「美國優先政策研究所」智庫,繼續推動前總統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該智庫網站指責,華盛頓的政治菁英階層製造並散布謊言,謊言稱「中共會因接觸西方世界而改變」;菁英層還以自由貿易為名,削弱美國工人的利益和產業。新智庫將致力推動公平貿易、延續川普對中共強硬等政策。
-
川普發聲明:庫德洛等人成立「美國優先」研究所
2021-04-14 13:23:24美國非營利組織「美國優先政策研究所」(America First Policy Institute),在美東時間13日,正式推出網站和影片,強調過去四年,川普政府將憲法賦予的權利,從華盛頓政治菁英的手中,歸還給每位美國公民,並表示將繼續完成,川普政府時期推動的美國優先政策。美國前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以及多位川普政府時期的內閣官員都是「美國優先政策研究所」的成員。據福斯新聞報導,該組織目前共有35人,第一年的預算是2000萬美元,川普女兒伊凡卡和女婿庫許納,是該團隊非正式的顧問。美國前總統川普也在當天,
-
川普:拜登加稅計劃削弱美製造業 是對中共大禮
2021-04-01 14:42:19美國總統拜登將宣布新的經濟刺激方案,總支出可能達到3兆美元,幾乎等於台灣40年的政府總預算,前美國總統川普今天發出聲明指出,拜登實施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加稅行動,這是對中共及其他許多國家的巨大贈與,這將為這些強烈的競爭國家,帶來數千家工廠,數百萬個工作崗位和數兆美元。川普說,依照拜登計劃,如果在美國創造工作,並僱用美國工人,將需要繳納更多稅款;但是,如果關閉俄亥俄州和密西根州的工廠,解僱美國工人,並將所有生產轉移到北京和上海,反而支付較少。川普說,這是和美國優先的原則對立,這是把美國放在最後!
-
川普證實上任後與習通話:中國需要美國
2025-02-11 16:21:13美國總統川普在10日播出的福斯新聞專訪中透露,1月20日就職後,他已再度與中共黨魁通話,川普說,中國非常仰賴貿易,需要美國。
-
2025國際聚焦5大趨勢:川普對中政策、AI、比特幣
2025-01-01 21:22:192025新的一年,國際聚焦哪些趨勢發展?帶您了解。
-
川普對等關稅 對中鷹派納瓦羅:這是最公平的
2025-02-14 13:19:02美國總統川普簽署備忘錄,要求財政部等部會制定全面性的「公平與對等計畫」,為實施「對等關稅」鋪路,最快4月實施。請看我們華府記者報導。
-
川普提台灣遭脅:不尊重美國了 中共從沒對我那樣說話
2021-04-08 07:48:39美國前總統川普6日接受外媒採訪時,提及中共在國際上的激進舉動,並提到中共對台灣的威脅,川普說,在他的任內,中共從來沒有這樣講話,他強調,如果美國變成社會主義國家,將不再獲得尊重。
-
川普披露 任內普丁與習不敢打烏克蘭、台灣原因
2022-03-08 11:31:31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美國前總統川普對媒體表示,如果他是總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並披露了他對普丁與習近平講的話。
-
梅蘭妮亞再推NFT藝術品 賣川普總統任內經典瞬間
2022-02-18 19:24:58梅蘭妮亞.川普(Melania Trump)去年開設NFT銷售平台,第一件藝術品是她雙眼的水彩特寫,現在要推出的作品集則是要推崇川普的單一總統任期。
-
川普再發聲關切台海:若任內中共侵台將轟北京
2024-05-30 19:56:55再來看到,國際關注台海局勢,包括11月將迎來大選的美國,美國前總統川普最近再度對台海發聲,他表示,若中共在他任內入侵台灣,他將轟炸北京作為回應。
-
為何中共謀台心不死?美前國安顧問:台灣存在戳破其謊言
2021-04-15 08:48:41近日,中共軍機擾台的頻率與規模,不斷創紀錄。美國史丹佛大學智庫 胡佛研究所,13日發布影片,邀請美國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麥馬斯特,和前副顧問博明,共同探討中共不斷侵略台灣的原因。這兩位國防軍事上的專家,都認為中共最害怕的,其實是中國的平民百姓,害怕編造的歷史謊言一旦被人民推翻,就會失去手中的權力。而台灣的存在,就是一個擊破中共謊言的最好證明。
-
川普提醒拜登:專注對付中共 我任內台灣、烏克蘭都非大問題
2021-04-21 07:49:15近日,拜登政府面臨多項外交考驗,包括俄羅斯與烏克蘭邊界衝突升溫,中共也持續對台灣文攻武嚇。美國前總統川普,19日接受美國媒體專訪時,就直言美國應專注對付中共,不應將俄國推向北京那邊。川普還說,在他任內,台灣與烏克蘭都不是大問題。
-
川普推出新社群平台 向美國民眾直接發布消息
2021-05-05 08:10:11在臉書和推特永久封禁川普帳號的幾個月後,美國前總統川普週二(5月4日)正式推出了新的通訊平台,與支持者直接溝通。
-
川普預言共和黨席次將破紀錄 要中共賠償疫情鉅款
2021-11-13 20:55:36前美國總統川普,出席共和黨國會委員會演講,川普認為只要共和黨團結一致,2022將可望奪下美國史上最高的國會席次,屆時中共將為病毒疫情賠上數兆美元,也將因為不公平的貿易行為,被處以新的關稅懲罰。
-
元宇宙打造沉浸式虛擬世界 專家剖析背後隱憂
2021-11-10 21:55:16近期被熱炒的「元宇宙」概念,是混合現實與虛擬的沉浸式虛擬世界。平台商、載具商及軟硬體廠商,都看好未來商機。不過,背後衍生出的問題,更值得關注。臉書吹哨人豪根就表示,急於發展元宇宙的臉書,是因為「如果你不喜歡談話,你就試著改變談話」;時事評論人桑普則認為,社群媒體現在面臨的問題,在元宇宙只會加劇。
-
北京機器人大會 廠家機器人竟找「真人」假扮
2024-08-28 20:16:37北京日前舉行「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有中國廠家僱用女模特假扮成機器人,但並未告知觀眾這些是真人模特。視頻在網絡曝光,引發熱議。
-
川普弔念安倍:是能團結眾人了不起的領袖 盼嚴懲凶嫌
2022-07-08 23:04:18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美國前總統川普最初在自創社群平台Truth Social留言表達震驚,稱安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和領袖」以及「我個人、更重要是美國的真正好朋友」。
-
美最高將領秘電中共.趙立堅避答 議員籲解僱密利
2021-09-16 22:02:29美國最高將領被爆出私通北京,有美國媒體揭露,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在2020大選前後,兩度秘密致電中共軍方,向中共保證美國不會發動攻擊。事件引發軒然大波,有美國議員指控密利涉嫌叛國罪。白宮週三表示,總統仍然完全信任密利。而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今天被問到例行記者會被問到時,則避答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