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做好五件事 讓產程更順利
文:易禹昕(健康傳媒)
生產可說是女人一生中的大事,常聽老一輩的人常說「屁股大比較好生」,甚至還有人說「女人屁股大,生出來的小孩比較聰明」,但真的是這樣嗎?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說,屁股大可能代表身材比較高大,體型比較寬廣,相對地骨盆腔比較寬就會比較好生,但「屁股大生出來的小孩比較聰明」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蔡可欣指出,產婦的骨盆腔比較大的話,胎兒可以出來的空間當然就會比較大,出口比較不會那麽擠,但這不是決定性的因素,還是要依據胎兒的大小、胎位,以及子宮頸擴張的程度做判斷。還有一個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就是骨盆腔裡的軟組織,及周邊的結締組織、肌肉、脂肪,如果周邊組織可以活動的話,這樣骨盆腔就比較容易打開,胎兒也比較容易出來;但如果脂肪太多堵住出口,那也是不好生。
那麽胎兒大小跟順產有沒有關係呢?蔡可欣解釋,胎兒越小自然產會比較順利;3300至3400公克以上產婦就會比較辛苦;至於到了4000公克以上醫師大概都會建議剖腹產,但醫院也曾經有產婦,胎兒5000公克以自然產的方式順產。值得一提的是,第2胎通常都會比較好生,因為骨盆腔的有擴張過比較有彈性。而身高也會有影響,150公分和170公分的產婦,分別生下同等重量的胎兒,身高170公分的產婦確實會比較好生。
大部分的產婦都會想要自然產,但是生產過程有很多不可抗力的因素。像是有時候生不出來、待產的時候胎兒胎心音突然往下掉回不來、或是出血越來越多等,一旦危急到胎兒或媽媽的生命的時候,就沒辦法再慢慢等自然產。如果想預防這些狀況,建議產婦在懷孕期間要控制好血壓,血壓與胎盤功能好壞呈現正相關,若胎盤功能比較好,胎心音就比較能夠維持在穩定的狀態。一旦血壓沒有控制好,可能會造成胎盤早期剝離;若是產婦的血糖沒有控制好,胎兒則容易超出一般正常的重量,這都會影響是否能夠順產。
究竟產婦有哪些狀況比較不建議自然產呢?蔡可欣提及,如果胎兒比較大,產婦的骨盆腔比較狹窄,不容易自然產;或是產婦本身有內科疾病、凝血功能異常、有傳染性疾病如HIV、骨盆開過刀沒辦法正常用力、胎兒胎位不正、待產當中有出血、胎兒胎心音下降回不來等,這些狀況都會直接建議剖腹產。而第1胎已經剖腹產,第2胎就會直接建議剖腹產,因為這類產婦在自然產中子宮用力時,會有子宮破裂的疑慮。
大部分孕婦在產檢時,都沒什麽問題,很多時候是要到生產當下才能知道能不能順產,因此,蔡可欣建議,懷孕的時候要好好控制血壓、血糖和體重。此外,產婦也可考慮孕期時做一些運動,或是學習生產如何用力、呼吸的課程,一旦等到子宮頸全開的時候,產婦知道怎麽用力,只要用力的方式正確,對於順產就會發揮很大的幫助。
相關新聞
-
糖尿病別怕 8種食物控制血糖真輕鬆
2018-04-02 10:31:24糖尿病是身體無法控制血液中糖分濃度的失調現象。儘管目前眾多食物含有誘發糖尿病的高含量糖分,但仍有8種令人驚奇的健康食物,確實可預防糖尿病發生。這些食物不只能控制血糖,且富含營養物質和礦物質,縱使正常人食用亦受益匪淺。
-
神奇無比!人體5個養生窩
2016-10-28 15:46:03俗話說,「今天不養生,明天養醫生。」人會衰老而產生疾病,現代人為了預防疾病,延緩衰老,開始注重起養生來,通過養生保健的方法,達到強身健體,增長壽命的目的。
-
「抗氧瓜王」 山苦瓜消暑降溫又控三高
2016-07-15 17:24:58今年夏天流金鑠石,每每溫度總是超過35度,加上台灣氣候潮濕,不但容易產生皮膚感染、中暑,更可能產生腸胃炎等疾病。如何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消暑降溫、調養身體,防範暑濕之氣侵犯身體?只要挑對食材,烹調多做變化,就能攝取營養,有益身體健康。
-
李登輝血糖恢復良好 出院返回翠山莊
2016-09-25 20:49:22前總統李登輝結束募款餐會之後,因為頭暈不適,送到榮總檢查。疑似是因為血糖低,經過一晚留院,今天下午李登輝已經出院返回翠山莊
-
澱粉是減肥大忌?這類澱粉可是好幫手
2018-01-12 16:26:06減肥的方法百百種,有些人會選用「拒吃澱粉」的方式來達到理想體重,但殊不知「澱粉」可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之一,不吃澱粉不僅會缺乏體力和飽足感,長期下來也會使身體代謝異常,變得越來越難瘦。事實上,只要吃「對」澱粉,不僅不用擔心發福,還有助於瘦身!
-
喝秋葵水能幫助糖尿病患降血糖嗎?食藥署告訴你真相
2022-04-12 14:13:27日本將秋葵視為「綠色人蔘」、大自然的最佳補品之一,更有醫師出版《秋葵水奇效養生法》一書,推薦秋葵水為天然飲食療法,可以降低血糖、糖化血色素,甚至可以改善高血壓、動脈硬化、血脂異常,但果真如此神奇嗎?
-
糖尿病患者你吃對了嗎? |談古論今話中醫(288)
2016-01-21 19:37:19一般糖尿病的病患常等到有症狀,或症狀嚴重了再來治療, 通常那個併發症有時候是來不及了,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的理事長曹永昌醫師, 分享一些臨床的寶貴經驗,諸如:中醫的辯證、飲食或藥膳來幫助糖尿病的患者, 並提供我們一般人有這樣類似症狀的時候,可以吃哪些以降低一點血糖, 以及哪一些飲食需要注意的
-
糖尿病患突破227萬人 營養師:小心喝錯飲料
2019-04-23 21:23:17歡迎回來。台灣糖尿病患已經突破227萬人,18歲以上的盛行率更高達11.8%,除了許多病友常因為鹽分、油脂攝取過多影響病情穩定。醫學研究也發現,影響糖尿病患血糖,關鍵一餐就是早餐。很多人會控制吃什麼,卻往往忽略喝什麼飲料更是重要!營養師甚至警告,如果喝錯飲料,更可能少活12年。
-
糖尿病血糖控制~飲食、運動、藥物三管齊下才有效 |談古論今話中醫(74)
2016-01-14 13:41:08消渴症並不等同於糖尿病,意思是說消渴症的範圍比較廣,糖尿病只是消渴症的一部分,所以把消渴症列為糖尿病,這並不是一個很正確的觀念。 到宋朝之後把消渴病分成上中下消,結果使它的範圍變得非常地廣大而且非常地複雜,所以經過這麼多年發展之後消渴症已經變得不等同於糖尿病了. 現在中醫師再經過把它整理,定出一個比較確切的名字了,叫做糖尿病性的消渴症。
-
認識『糖尿病』 正確治療及預防觀念你一定要知 | 談古論今話中醫(455)
2019-09-02 11:07:49據國民健康署統計,目前台灣大約有 200 多萬名糖尿病患者,相當於每 10 位成人就有 1 人患有糖尿病,並且每年以 25,000 名左右的速度持續增加中,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更是我們不容小覷的健康威脅 造成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糖尿病?中醫治療有何優勢呢?這一集很高興邀請到陳博聖中醫師來到現場談談這個話題。
-
控制血糖要平穩 過低過高都不行
2011-03-09 20:33:55據統計台灣幾乎每10人中,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血糖如果控制不好,長久下來甚至可能會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或者要洗腎,醫師表示,糖尿病患除了規則服藥外,還要定期量血糖,才能控制好病情。
-
飯後血糖不控制 當心失智症提早報到
2017-12-14 17:45:29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追蹤調查即顯示,台灣未用藥物控制的糖尿病患,失智症風險是常人的2.4倍,已用藥患者的失智症風險,則是常人的1.6倍。而根據今年發表在美國糖尿病醫學會《糖尿病照護期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對於大腦認知功能下降或失智症,飯後高血糖尖峰的影響可能更大。
-
不只幫助睡眠 研究:洋甘菊茶有益血糖控制
2018-05-14 19:29:19三高疾病之中,最多併發症的就是糖尿病,因此,如果可以在血糖偏高的時候,透過飲食來控制血糖,就可以免於進入糖尿病的階段。日前有專家發現,喝洋甘菊茶可以預防或控制糖尿病。
-
這21種食物幫你控制糖尿病(下)
2017-10-05 10:41:42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控制血糖並非易事。除了低熱量飲食外,目前的研究顯示,還有許多食物對降血糖、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預防各類併發症有幫助。
-
控制血糖要平穩 過低過高都不行
2011-03-14 20:45:20接下來關心醫療消息,據統計台灣幾乎每10人中,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血糖如果控制不好,長久下來甚至可能會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或者要洗腎,醫師表示,糖尿病患除了規則服藥外,還要定期量血糖,才能控制好病情。
-
運動與吃早餐誰先誰後?專家這樣說
2019-10-28 17:03:25根據發表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的1項新研究表示,巴斯和伯明翰大學的健康科學家發現,改變進食和運動的時間,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
-
這21種食物幫你控制糖尿病(上)
2017-10-05 10:46:58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控制血糖並非易事。除了低熱量飲食外,目前的研究顯示,還有許多食物對降血糖、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預防各類併發症有幫助。
-
壓力大就想吃甜食 營養師:避開精緻糖
2018-06-27 17:15:33「工作壓力大、照顧小孩好累、生活壓力讓我幾乎喘不過氣來」這是許多現代人共同的心聲。通常面臨這樣的處境,總會相約三五好友,一起去吃火鍋、燒烤吃到飽,想藉由大吃大喝來紓解壓力。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在面對壓力時,選擇以食物來舒壓呢?
-
『告別高血壓』中醫從根本調養 | 談古論今話中醫(525)
2020-10-03 19:41:52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血壓是指血液由心臟送出時在動脈血管內產生的壓力,受年齡、運動、肥胖抽菸等因素影響。由於血壓升高時,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被忽視。
-
血壓量對嗎?別量錯嚇自己
2017-03-20 14:46:28現代人血壓普遍較高,要控制高血壓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發現高血壓,並持續測量血壓。血壓會隨身體狀況不斷變化,所以持續量血壓,觀察血壓變化需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