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烏魚子產量少兩成 今年價格提高三四成

Play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Remaining Time -0:00
Stream TypeLIVE
Loaded: 0%
Progress: 0%
0:00
Fullscreen
00:00
Mute
Playback Rate
    1
    Subtitles
    • subtitles off
    Captions
    • captions off
    Chapters
    • Chapters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11 月 25 日訊】每年11月到隔年1月,是烏魚盛產季節,這時候採收的烏魚子最為肥美。今年因為養殖成本增加,加上疫情影響,國外烏魚子無法進口,所以烏魚子產量減少約兩成,價格則提高三至四成。

    工作人員將烏魚圍起來拉到岸邊,滿滿的烏魚在漁網裡跳躍,魚卵不夠飽滿的烏魚就放回魚塭裡,然後用卡車將烏魚載到加工廠,準備製作烏魚子。養殖業者表示,今年烏魚子產量減少、價格較高。

    烏魚養殖業者 黃永明:「疫情影響,國外烏魚子完全沒有進口,國內又減少約兩成,一年比一年產量更少,再加上飼料電費都貴,養殖戶不夠成本,所以養殖意願降低,生產量自然就減少了,所以今年(價格)會提高三四成。」

    從父執輩開始就從事烏魚子加工的業者表示,傳統烏魚子製作全靠手工,從取出魚卵、醃製、塑形到日曬熟成,最少要5到7個工作天。

    烏魚加工業者 陳碧微:「從綁繩子,要把它綁起來卵才不會跑掉,再來就是醃製,醃製的時間不能過長,醃製完了以後我們把鹽巴的部分把它洗掉。洗完了以後再出來外面塑形,該整理的、有破洞的用腸衣去修補。」

    陽光曝曬均勻,才能讓烏魚子口感香Q、有嚼勁,而烏魚子品質好不好,看它的顏色和硬度就知道。

    烏魚養殖業者 黃永明:「當然金黃色的、褐色金黃色的算是標準的,如果烏魚子做得硬度不夠,就表示魚卵品質不佳,如果硬度夠,烏魚子口感應該都不錯。」

    根據市府農業局資料顯示,烏魚要養至少二年以上才會結卵,台灣本地養殖烏魚子,在飼養技術及加工製程不斷改良提升下,其風味口感已不輸野生烏魚子,養殖烏魚子已成為市場主流。

    新唐人亞太電視 史進旺 林沛芸 台灣台南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