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就滿足恐阻礙語言學習 專家提出親子互動解方

如果孩子總用哭鬧做為唯一的表達方式,該怎麼辦?劉又菱語言治療師有解方。(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文:葉立斌(NOW健康) 

家有小小孩的父母,最害怕的應該是:孩子只要沒得到喜歡的玩具,就大哭大鬧。傳統上有家長會認為,孩子不常是講話,只是俗稱的「大隻雞慢啼」;實際上,家長有可能無意間剝奪孩子學講話的機會。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劉又菱指出,孩子對說話不感興趣,是因為大人在他說話之前,已經搶先滿足了他的需求,孩子發現不需要說話也能溝通,就更不願意開口說話了。


別阻止孩子進步 刺激孩子說話很簡單


孩子的行為與習慣有關,劉又菱表示:「若在孩子透過發出聲音嘗試表達需求之前,大人就搶先一步直接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孩子只透過眼神或動作就能完成互動交流,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孩子就越不會主動說話,這時你以為的默契反而成了綑綁孩子前進的動力。」


語言障礙的孩子 看到喜歡的玩具直接搶走


如果孩子總用哭鬧做為唯一的表達方式,該怎麼辦?劉又菱語言治療師建議可多嘗試創造讓孩子表現及練習的機會,而不是只要一哭就滿足他。「大部份有語言障礙的孩子在第一次接受語言早療的評估過程中,幾乎都不會發出聲音,看到喜歡的玩具常常直接搶走,或用哭鬧的方式表達想要的意思,而換得家長妥協的給予,就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之一。」


讓孩子想模仿他人動作 引導孩子一步步完成


劉又菱語言治療師表示:「想要讓孩子會講話,首先要先讓孩子注意到他人,願意與他人互動,並模仿他人的動作、口型甚至是語音!」建議可先從孩子感興趣的活動開始,例如對「吃」有慾望的孩子,家長可讓孩子練習坐在固定座位上,與家長面對面一起吃飯,過程中透過較誇大的口型及語氣,做出張嘴「阿」及做出咀嚼「阿姆阿姆阿姆」的動作與聲音,可引導孩子的注意力進而學習模仿,大人吃飯喝水,小孩也會模仿。


劉又菱治療師表示:「當孩子有嘗試表現時,可以鼓勵及餵食下一口食物,鼓勵孩子能再次做出互動的行為。」家長發出誇張語氣與動作的這個方式,也適用於刷牙、洗臉穿脫衣服時,例如穿或脫衣服時,自己先做出雙手舉高說出「萬歲」並做出相應的動作後再穿脱衣服,之後引導孩子的雙手跟著試著重複做出一樣的行為,這些都能讓孩子透過參與過程自然而然與家長互動,並有嘗試及練習的機會,家長在過程中需學習嘗試等待與引導,若急著為孩子做好一切準備,反而使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與成長的機會。


當孩子開始習慣與家長或主要照顧者進行互動及模仿行為時,可透過遊戲逐漸增加語言難度,從單一重複性動作增加難度變成狀聲詞,例如張口時說「阿」,改成說「咻、哇、哦」等字,並可配合音調增添變化,再進一步時可練習透過情境,增加合適的單詞,例如吃東西時說吃、穿褲子說褲,慢慢的增加字彙量,也慢慢增加字數。


「用3C當保母」小心! 減少與人互動機會


很多家長會給孩子用平板電腦追劇玩遊戲,換得清靜時分。劉又菱治療師強調,3C產品的聲光刺激較大,會減少孩子對於其他人事物的興趣,並減少孩子主動與「人」進行互動及表達的練習機會,因此建議要盡量減少孩子使用3C產品的時間。對於不太會講話的孩子,請家長多嘗試不同的互動及引導方式,若嘗試後效果不如預期,或發現孩子的發展程度仍落後於同齡孩童,應盡早安排帶至醫療院所進行早療評估,例如復健科門診、語言治療所等,透過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越早接受治療越理想。

★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