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遭港禁播 政治壓迫中反思香港電影定義

香港電影「少年」在香港遭禁播,4月8日將在台上映。監製陳力行(左起)與導演任俠、林森認為,「香港新浪潮」可能現在才要開始,創作者從政治壓迫中得到反思,重新思考什麼是「香港電影」。(圖/光年映畫提供)

【新唐人亞太台 2022 年 03 月 29 日訊】去年以黑馬之姿闖入金馬獎的香港電影「少年」,繼「時代革命」後成為第2部遭香港禁播、在台灣大規模公映的作品。導演任俠認為,在政治壓迫下反而能反思「香港電影」的定義。

「少年」的導演任俠、林森及監製暨聯合編劇陳力行,3人昨天接受台灣媒體越洋聯訪,以藍黃相間如烏克蘭國旗色的海報作為視訊背景,表達支持。林森表示,「少年」不只拍給香港人看,而是給世界所有追求自由的人,面對極權仍能保持生命力。

香港電影「少年」的導演任俠(左上)、林森(右上)及監製暨聯合編劇陳力行(左下)日前接受台灣媒體越洋聯訪,視訊背景巧妙用海報拼成「烏克蘭國旗」配色。(圖/光年映畫提供)
香港電影「少年」的導演任俠(左上)、林森(右上)及監製暨聯合編劇陳力行(左下)日前接受台灣媒體越洋聯訪,視訊背景巧妙用海報拼成「烏克蘭國旗」配色。(圖/光年映畫提供)

「少年」劇本發想源於反送中運動的青年自殺潮,而在民間有一群人在網路集結自發組成搜救隊,找到想輕生的年輕人,拉他們一把。全片虛實交錯,在去年入圍第58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剪輯,最終奪下金馬影展與亞洲電影促進聯盟合作的「奈派克獎」,肯定其在艱困環境下抗爭與創作的勇氣。

目前3人仍留在香港從事影視工作,他們認為「越不自由就越自由」,當外在條件遭壓制時,反而能激發更多創作靈感,並省視自己究竟為何而拍。任俠以香港80、90年代,被稱為「東方好萊塢」的影業黃金時期為例,當時影業蓬勃卻也留下許多爛片,且目的多為賺錢。

任俠直言,所謂的「香港新浪潮」像是吃到時代紅利,「我不是蔑視他們的才華,許鞍華、徐克等前輩我都很敬佩,但那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新浪潮?如果以台灣或義大利新電影標準看待,這根本不是新浪潮啊,這只是一般暴發戶而已。」

任俠反倒認為真正的「香港新浪潮」可能現在才要開始,創作者從政治壓迫中得到反思,「到底代表香港的電影是什麼?我不離開香港的原因,就是因為拍香港電影對我來說很重要,講廣東話的電影很重要。」

由於「少年」題材敏感,問及是否擔心未來難尋覓演員、工作夥伴?陳力行認為「少年」不只是部政治片或紀錄片,更也是部電影,「它不只是政治的題材,而是一個精神、我們從電影裡面找到的精神」,不希望3人被定義、標籤為「禁片電影工作者」,他們有更多想創作的多元題材,例如林森就剛拍完第2部長片作品。

任俠說,不可能接下來每部電影都拍反送中,未來創作會想尋覓新演員、培養新班底,他認為永遠都會有人才,不用受限線上的明星演員,「換個角度,香港電影必然會傳承到我們手上,不論他們願不願意,是我們不跟他們玩了」。

林森也補充,現在香港演員有老化問題,「80、90年代當紅藝人還在商業電影當主角」,並鼓勵新生代創作者不用被所謂的「香港黃金時代」所綑綁,應忠於自己的想法,一起來實驗、重新定義香港電影。

這次「少年」有機會在台灣登上院線,3人除了滿懷感謝,也認為若能和「時代革命」同樣取得亮眼票房,就像替同樣有理念、欲脫離審查機制的香港創作者打上一劑強心針,指出一條新模式,「讓他們知道可以不受主流電影制約,還是有渠道能公開放映」。

陳力行也感性分享,他覺得「少年」電影本身就是一條年輕且無價的生命,同時又相當脆弱、有他的困頓迷失及面對時局的沮喪,「但身後卻還有千千萬萬的觀眾,想辦法抓緊這條寶貴生命,重新賦予他一份生的堅定意志,能在台灣上映絕對是一件難能可貴的大事」。

「少年」將於4月8日台灣上映。

(新聞來源:中央社)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