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行探索台灣 水下文化資產一窺500年秘密

【新唐人亞太台 2023 年 01 月 14 日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和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長期致力於台灣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傳承以及活化運用,共同合辦《潛行探索台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13日在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熱鬧登場。 

展覽使用先進的體感互動遊戲、觸控裝置、沉浸式劇場與圖像感應等新媒體科技,讓民眾更容易親近與瞭解水下文化資產的重要性與價值,進而建立保存共識,期能共同守護台灣獨特的海洋歷史與文化。 

主任秘書林滿圓表示,科工館展覽為巡迴各展中展示面積最大,展示面向最完整的。(圖/葉子棻)
主任秘書林滿圓表示,科工館展覽為巡迴各展中展示面積最大,展示面向最完整的。(圖/葉子棻)

文化部文資局主任秘書林滿圓表示,水下文化資產原歸屬《文化資產保存法》考古遺址項下,和這次展覽展示陸域與海洋遺址連結意涵相同,後續國內考量水下文化資產的獨特性與重要性,並依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年通過《保護水下文化資產公約》精神,水下文化資產在2015年公布《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專法,宣示保護水下文資的決心。 

館長李秀鳳表示,從歷史脈絡認識水下文化資產,融入海洋教育及海洋文化,一起守護台灣珍貴的水下文化資產。(圖/科工館)
館長李秀鳳表示,從歷史脈絡認識水下文化資產,融入海洋教育及海洋文化,一起守護台灣珍貴的水下文化資產。(圖/科工館)

科工館館長李秀鳳表示,台灣四面環海,海洋並非台灣對外交通的阻礙,而是與外界連結的重要通道。數百年來海洋提供了台灣人民永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也孕育出多元的文化特質。有些船隻的人們停留在台灣,在陸上留下印記,也帶來了豐富的物種;有些船隻則因為風浪觸礁甚至戰爭而沉沒於台灣周遭的海洋,成為我國重要且寶貴的水下文化資產。這些水下文資封存於有如「時空膠囊」般的海底下,蘊藏豐富的考古與文化訊息,是認識過去人類文化與生活的寶貴遺產。

另外李秀鳳也提到,行政院在2020年公布「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教育部108課綱以「核心素養」為課程主軸,將海洋議題融入教學並實踐海洋教育,以建立國人海洋基本素養,落實向下扎根工作,促進推動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的永續發展。作為南部重要科普推動場域的科工館,很高興可以持續以跨部會方式與文資局合作,透過整合科學、藝術、文化項目,從歷史脈絡認識水下文化資產,融入海洋教育及海洋文化,一起守護台灣珍貴的水下文化資產。

《潛行探索台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將延續前檔展覽多媒體互動展示形式,分為「水下時空隧道」、「認識水下文化資產」、「台灣海洋考古之旅」、「東西洋交會下的台灣風貌」與「永續與推廣」等五大展區,藉由大型沉浸式船隻造型投影劇場裝置,帶領大家重返大航海時代,並認識水下文化資產的來源與保存的重要性。科工館展覽為巡迴各展中展示面積最大,展示面向最完整的一場。 

這次展覽最大亮點,沿著船舶造型牆面,中央船舶大型投影區。(圖/葉子棻)
這次展覽最大亮點,沿著船舶造型牆面,中央船舶大型投影區。(圖/葉子棻)

展覽多運用多媒體展示科技,搭配手機通訊軟體提供一套實境解謎遊戲,輔助展覽內容,讓民眾的參觀經驗更加豐富多樣。展覽有五大展區共分為「水下時空隧道」、「認識水下文化資產」、「台灣海洋考古之旅」、「東西洋交會下的台灣風貌」與「永續與推廣」。 

展覽中分別展示了珍貴的出水遺物真品,與3D列印復刻品文物。(圖/葉子棻)
展覽中分別展示了珍貴的出水遺物真品,與3D列印復刻品文物。(圖/葉子棻)

首先通過主視覺大海入口進入水下時空隧道,入口處鷹架上的燈塔與港口照片象徵船隻駛入各地的港灣。接著再前往認識水下考古與陸上考古的關聯性,瞭解水下考古的作業與海洋探測儀器設備,或步入船艙造景區,透過地面投影,如同站立船中俯瞰海面下的水下文資實拍影像,包含石滬、列冊沉船遺址、砲彈殘骸等,學習水下文化資產的相關知識,再進行一場有趣的水下文化資產快問快答體感遊戲,並使用觸碰螢幕查看台灣各時期的主要航線,認識各條航線上的小故事。 

快問快答體感遊戲,觸碰螢幕查看臺灣各時期的主要航線,認識各條航線上的小故事。(圖/科工館)
快問快答體感遊戲,觸碰螢幕查看臺灣各時期的主要航線,認識各條航線上的小故事。(圖/科工館)

走入這次展覽最大亮點,沿著船舶造型牆面,中央船舶大型投影區,隨著船隻航行,走訪台灣沿岸各地相關的燈塔、港口、廟宇、城堡等建築物遺址遺跡,再前往風帆造型的沉浸式投影劇場,化身成為在大航海時期,翻閱著古老地圖的船長,體驗海洋考古之旅,瞭解早期西方各國對台灣的想像。展覽中分別展示了珍貴的出水遺物真品,與3D列印復刻品文物,運用多媒體觸控裝置,提供觀眾近距離觀看與瞭解文物的機會。 

 

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用語及事物,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圖/葉子棻)
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用語及事物,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圖/葉子棻)

再看看西方水手與東方討海人的不同裝備,透過圖像感應裝置,意想不到的發現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用語及事物,例如:番薯、蓮霧、玉米、肥皂(雪文)、水泥(紅毛塗)等等,原來是隨著西方船隻一起飄洋過海來到台灣,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展覽最後藉由台灣潛水觀光秘境影片欣賞與水下文資保存標語打卡活動,向觀眾傳遞水下文資的重要性,喚起民眾對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的意識,一起守護台灣的水下文化資產。

(新唐人亞太電視 葉子棻  整理報導 /責任編輯:黃庭鋒)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