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靜悄悄?外媒析中資海外併購新招

Play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Remaining Time -0:00
Stream TypeLIVE
Loaded: 0%
Progress: 0%
0:00
Fullscreen
00:00
Mute
Playback Rate
    1
    Subtitles
    • subtitles off
    Captions
    • captions off
    Chapters
    • Chapters

    【新唐人亞太台 2016 年 03 月 02 日訊】前陣子中國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來台,頻頻放狠話,作勢要吞下台灣半導體產業,但最近卻安靜許多。財經專家謝金河認為,主因是紫光股價大縮水。而外媒更發現,許多中資企業在進行海外併購時,不惜出高價斡旋金,只為換取少部份股權,以規避審查。

    中國積極發展成全球半導體業龍頭,紫光集團近來屢屢透過併購手段希望早日達成目標,但最近不僅入股台灣3大封測廠都暫時被擋下,連投資美國的美光及威騰電子,也因為美國官方壓力而撤案。原本張牙舞爪的餓虎突然安靜下來,財經專家謝金河認為,原因,就在於股價。

    謝金河在臉書發文,表示去年6月,紫光股價一度漲到139塊5,市值達人民幣278億,本益比200多倍,不過,中國股市從今年1月熔斷慘跌到現在,紫光股價跌不停,市值縮水近三分之二。還說台股本益比相對偏低,也相對抗跌,如今回頭再看紅色供應鏈,大家的壓力小多了。

    外媒更發現,許多中資企業進行海外併購尤其對象是美國企業時,不惜出高價斡旋金,併購不成也不討回;甚至同意只換取少部份股權,一方面降低被併購對象的疑慮,或規避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的嚴格審查。

    IG分析師 Alastair Mccaig: 「以中國化工巨資收購(先正達)可看出,中企很熱衷於地想促成交易,不僅僅是為了入股外企,更想藉此將資金轉到境外,而這在中國將越來越成為趨勢。」

    中國化工以430億美元收購瑞士種子與化工集團先正達,創史上海外併購金額新高。交易還需等待美國和歐洲監管部門的批准。但中國已經有大批銀行排隊,準備提供300億美元的貸款。路透社分析,因應國內成長放緩及人民幣持續貶值壓力,中國企業加緊海外併購腳步,為了規避審查,不惜讓步。

    以中國海航集團為例,斥資60億美元收購美國資訊產品供應商英邁(Ingram Micro),並同意即便最後在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被擋下,支付的4億美元斡旋金可不用退回。而為了減少審查阻礙,中國企業也尋求與他國企業成立合資公司,避免直接收購,因為收購少數股權成交機會較大,也不用經過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的層層把關。

    新唐人亞太電視 張明筑整理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