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逾八旬長者2成失智 包容關懷降低衝突

台逾八旬長者2成失智 包容關懷降低衝突

文:黃于庭(健康傳媒) 

83歲林爺爺原本與老伴同住,妻子兩年癌症過世,剛開始還可以一個人上街購物,至廟裡上香,但近半年來,越來越少出門,有時鄰居發現他站在路口,一臉茫然,身體發臭,蓬頭垢面,好像很久沒有洗澡。

  里長幾次到家裡關心他,才發現異狀,林爺爺完全忘記是否吃過午餐,對於幾年前的事,侃侃而談,但今天發生什麼事,卻渾然不知,於是趕緊通知林家子女陪同就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馨範表示,失智症可分為「可逆性」與「不可逆性」,前者多為身體代謝出現狀況引起,如貧血、電解質不平衡、常壓性水腦症等,當健康改善後智力可進步。

  後者則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和混合型失智症等,則會造成認知功能和執行能力喪失,屬於不可逆的失智,等到確診時,腦細胞已損失大半。

  如何即時拯救腦力,成為近年來醫界研究的重點,王馨範指出,目前仍無藥物可以改善失智症狀,頂多只能延緩惡化速度,唯有早期篩檢與早期診斷,才能提高失智患者生活品質。

  據統計,台灣80歲以上的長者,每5人即有1人失智,在醫師建議下,患者的女兒陪著一起參與「病患照護者一對一心理諮詢」和「神經心理衛生教育工作坊」等課程。

  透過專業課程,了解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讓林爺爺不再成為鄰里的負擔,家人也懂得以同理心包容爸爸的異常行為和情緒,進而知道如何降低照護上的挫折感,避免衝突發生。

  王馨範說:「失智症照護是一條漫長的路」,隨著病情進展惡化,失智症患者往往如脫韁野馬難以控制,對照護者的身心都是一大考驗,建議患者及照護者在發病初期,參與社會或院方提供的相關課程,才能降低日後的衝突。

★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